18 KiB
大咖助阵|大明:抽象,抽象,还是抽象
你好,我是大明。
之前我在极客时间的毛剑老师的Go进阶训练营里,为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开了一个小课,主要是通过讲如何设计一个 Web 框架来带领学员一起巩固 Go 基础,侧重点在 Go 语法上,没有深入讨论设计本身以及设计理念。
但是,教会如何用一个框架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教会如何做抽象才是一个很难、但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想借这篇加餐的机会,围绕 Web 框架的设计,来分享一下我平时在做设计和落地时对抽象的一些体会。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抽象那么重要?
因为我认为,程序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形式化描述。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要先建立对现实世界抽象;第二个是能够将这个抽象落地为代码,也就是设计。因此,抽象是设计的前提。
通俗点就是,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问题,怎么奢求自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呢?所以,我们先稍微讨论一下 Web 框架,看看它背后对应的问题。
Web 框架
Web 框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处理 HTTP 请求。进一步细想,我们会想到具体如何处理请求,但这不是 Web 框架的事情,而是用户的事情。比如说用户登录的请求,Web 框架肯定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的。
所以我们能够认识到,Web 框架主要负责:接收请求、找到用户处理逻辑调用一下、再把响应写回去。也就是三件事:接受请求、分发请求、写回响应。如果用伪代码来描述就是:
while:
req = next()
handler = findHandler(req)
response = handler.Handle(req)
write(response)
其中 Go 的 http/net 包帮我们解决了读取请求和写回输出的大部分工作,只剩下路由部分,即根据请求找到用户注册的处理方法,需要我们支持一下。这就是 Web 框架的核心,同时也是最难的地方。
但是你去看市面上大多数 Web 框架不仅仅只有这个基础功能,还有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大致列举一下:
- 参数解析校验功能
- 文件操作类,比如说上传、下载,或者作为静态资源服务器
- 特定格式支持,比如说 JSON、XML 格式支持
- 模板支持,主要是用于渲染页面
- AOP 解决方案
- …
一个框架一般不会在初期把所有都支持好,而是在逐步迭代的过程中,将功能补充上去。所以要求我们在设计框架之初,就要考虑到这一类的功能。但是并不需要提供实现,甚至连接口都不必设计得一步到位,只要藏好细节不暴露出去,后面可以轻易修改而不影响已有的用户。
所以简单总结下,一个Web框架要解决两大类的问题:
- 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Web 框架里就是路由问题
- 可解决可不解决的次级问题,也就是这里罗列的一大堆
问题搞清楚,我们再看怎么解决。其实,构建抽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构建抽象
我们从前面的伪代码里面,基本上就可以抽取出来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抽象:
type Handler interface {
ServeHTTP(c *Context)
Routable
}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设计的接口。不同的人来设计,是可以不同的,只要都能表达这么一种抽象就可以。也就是,重要的是抽象,而抽象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
ServeHTTP
精准描述了这个Web框架的主要责任,也准确界定了 Web 框架的边界,我称为核心抽象。
而组合进来的 Routable 接口实际上只是支撑接口,也就是去掉它并不妨碍我们用 Handler
来表达整个 Web 框架的主要责任。所以我把类似的东西称为次级抽象。
次级抽象并不是描述了整个框架,而是描述了框架的一个方面。次级抽象一般用于支撑核心抽象的实现。显然,如果我们实现次级接口,自然可能会有支撑该实现的次次级接口。
因此整个框架的实现过程可以简化为:
- 构建抽象,提供实现
- 为了特定实现,引入新的抽象
- 为新的抽象提供实现
如此不断迭代,这种设计方式,我一般称为自顶向下的设计,从核心接口的抽象向外延伸。例如在这个 Web 框架里,为了实现 Handler 而引入 Routable,而在实现 Routable 的时候引入 node,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同心圆。
一般来说,越是接近核心的接口,越是稳定,缺点则是过于抽象以至于对普通用户来说毫无价值。甚至实现一个核心接口,难度差不多相当于重写整个框架了。
对应地,远离核心的接口,其抽象程度低,因此也就更加具体化。更加具体化,意味着好扩展,缺点则是表达性弱,只能表达很小的一个点。注重使用感的最外围的接口,大多数时候是框架设计者有意留出来给用户使用的,实现非常简单。
例如说,为了解决优雅退出,允许用户注册自己的清理动作,我引入了一个新的抽象:
type Hook func(ctx context.Context) error
显而易见地,写一个 Hook 和写一个 Handler 的难度自然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到这里我们讨论了如何构建抽象,然而不管我们再怎么自信,都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抽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业务发展,之前的抽象就可能不适用了,或者说至少某个部分不再适用了。因此我们总是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变更的问题。
想写出能变更的代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到底哪些地方要考虑变更?
如何识别变更点
识别变更,基本上,要么依赖于个人的经验,要么依赖于借鉴类似的框架。
借鉴这个办法很简单,所谓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我们这一行尤其如此。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产品,看看它们是如何设计的。这里就要强调一点,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框架,它们落地为代码之后,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借鉴,是要借鉴它们的抽象,而不是它们的代码。
此外就是要借鉴缺点,所谓的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例如有的框架内置了处理静态资源的功能,但是该功能和框架的核心路由功能耦合在一起了,缺乏扩展性和可读性,还对用户重构核心功能造成了阻碍。这个设计就不是很好,我们自己设计Web框架功能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以写一个方法,就像用户写的普通业务方法,这样用户可以按类似用法注册一个路由启用这个功能,更方便。
我就重点说通过我多年个人经验总结的两个小技巧:假设法和替换法。
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找到自己实现过程中做的假设。最常见的假设就是,“产品说这个场景不需要考虑,所以我只需要这么做就可以了”,又或者“我觉得这么做就可以了,因为用户不可能需要xxx”……每当在脑海里面出现这一类的语句,就代表了我们做了一些假设。
但凡假设不成立,就意味着实现要变更。而不管是在中间件设计,还是在业务设计上,我们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引入很多假设。
比如说,在我学习 Web 框架时写代码,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朝前匹配,这个假设极大简化了实现的代码。例如两个路由:
/api/user/*/profile
/api/user/xiaoming/home
如果我们的请求是 /api/user/xiaoming/profile
,在匹配到 xiaoming
的时候,应该走去第二个路由,但是后面的 profile
和 home
匹配不上。在工业级的 Web 框架里面,显然它们会回溯,找到第一个路由继续匹配。但是这会导致代码非常复杂。
我并不希望在这个以学习为目标的 Web 框架里面引入这种回溯的机制,所以引入了一个假设——路由匹配总是朝前的。显然,这个假设非常脆弱,但凡我想要把这个 Web 框架支持到工业级,首先就要重写这部分代码以正确匹配上第一个路由。
这个方法,难就难在识别不自觉的假设,特别是一些业务规则的假设。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些业务规则,以至于默认它就是这样的,都不觉得自己做了假设。
典型的例子是金额,大部分国内开发者在处理金额的时候几乎不会考虑货币的问题,因为我们默认就是人民币,因而接口、数据库都只需要一个数字来表达金额。而一旦业务扩张到外币,就会发现几乎全部接口都缺乏货币的支持,整个改造起来就耗时长范围广了。
替换法
在讲框架设计的时候,我经常被问到一类问题:这个东西是做成这样还是做成那样?这个时候我都会建议他抽取出来一个接口,先写自己更加偏好的做法。将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替换为另外一个实现。这就是典型的替换场景。
这一类的场景识别起来也很容易,就是解决方案不唯一。不唯一就代表,今天可能用这个,明天可能用那个。如果你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又或者识别出这一块业界有多种做法,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这里依旧用 Web 框架的例子。我在写路由树的时候发现,“某个节点是否匹配某段路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扩展点,也就是方法:
func (h *HandlerBasedOnTree) findMatchChild(root *node, path string) (*node, bool) {
for _, child := range root.children {
if child.path == path {
return child, true
}
}
return nil, false
}
这是第一版代码,里面是严格匹配路径的,也就是条件 child.path==path
是变更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使用过别的 Web 框架,知道还可以忽略大小写匹配、通配符匹配、参数路径以及正则匹配之类的匹配方式。
因此,“如何匹配”就是一个变更点。也可以说,“如何匹配”是一个选择匹配策略的问题。
如何适应变更
变更的位置我们找出来了,但是问题来了,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变更点都设计一套接口吗?或者说,需要立刻解决它吗?
前面金额的例子说到大多数国内开发者并不会有意设计货币。但是在这里即便我识别出来了,如果公司现在没有这一类的业务,我也不会设计货币。因为过早引入货币,会导致前期开发不得不处理这些问题,拖累开发进度。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识别出来的变更点都是需要立刻处理的,一般来说我采用“隔离”和“超前一步设计”两个技巧。
隔离
隔离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抽取出来作为一个方法,或者一个结构体。
比如说前面的 findMatchChild 方法,就是我隔离出来的方法。因为在最开始的版本里,我知道这个地方会变,也就是说匹配规则是多样的,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想理它,又害怕完全不理吧,后面变了会波及其它代码,就抽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方法。
那么后续不管怎么变,比如说支持路径参数、正则匹配,它都局限在了这个方法内,至多就是修改一下方法签名,传入更多参数。而对于调用方来说,传入更多参数会有点影响,但是影响已经是非常可控的。
如果抽取得好,遇到变更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个方法升级成为一个接口。实际上,这也是从隔离走向超前一步设计的典型场景。
抽取结构体这种做法,一般是用于非常复杂的变更点。即这个变更点现有的逻辑就足够复杂,将来也很复杂,所以用一个结构体来封装一系列的方法。
但是不管是抽成方法还是结构体,就我个人经验而言,隔离的核心是要做到,隔离出来的是一个可测试的单元。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隔离出来的产物,一定要是单独可测试的。
因为将来变更之后,你可以完全复用当下的测试代码,来测试它变更前后的对外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么是我们的变更有问题,要么就是之前的隔离其实并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往往意味着使用方也要大动干戈。
超前一步设计
在前面我就已经暗示了如何做到超前一步设计。
超前一步的精髓在于:设计接口和接入实现的方式,但是不提供多样化的接口实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识别出变更点的时候,我们要设计一个接口出来,但是并不需要为所有可能的变更提供实现,只提供当下需要的实现即可。
设计接口这一步,说简单也简单,只需要参考隔离,把可能变化的逻辑抽取出来作为一个方法,然后这个方法的定义,就是接口内部方法的定义。如果是隔离出来结构体,那这个结构体就可以看作是接口的一个实现了。
如果说难,那么就难在做到这个接口将来肯定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也就是方法的输入、输出一点不变,这近乎不可能了。但是可以尝试减轻这种变更的影响,例如说输入和输出都定义为一个结构体,后续的变更无非就是增加字段而已。
举个例子,在意识到“如何匹配”是一个变更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在 node 中引入另外一个抽象 matchFunc:
type node struct {
children []*node
// 如果这是叶子节点,
// 那么匹配上之后就可以调用该方法
handler handlerFunc
matchFunc matchFunc
// 原始的 pattern。注意,它不是完整的pattern,
// 而是匹配到这个节点的pattern
pattern string
nodeType int
}
但是,这个时候需要提供所有可能的实现吗?并不需要,我们只需要提供满足当前需求的实现就可以了。例如说,只支持简单的通配符匹配和路径参数匹配,但是不需要支持正则匹配。毕竟正则匹配比较少用,可以推迟到有用户反馈需要的时候再提供。
另外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接入方式。因为这个机制要解答两个问题:知道用哪个实现并且得到对应的实例。如果说,接口的质量决定了你的设计能不能适应变更,那么接入机制就是决定了你能多快适应变更。
Go 不同于 Java,没有 SPI,也没有 Spring 这种提供容器的框架,连动态加载包的功能也没有。所以 Go 设计一个好用的接入机制,比较难,手段也比较单一。典型的做法就是 Register + init。
Register 是指设计一个注册实现的方法。例如在 Web 框架里面注册 Filter 的实现:
var builderMap = make(map[string]FilterBuilder, 4)
func RegisterFilter(name string, builder FilterBuilder) {
builderMap[name] = builder
}
func GetFilterBuilder(name string) FilterBuilder {
return builderMap[name]
}
这种是比较复杂的,框架内部通过按名索引来获得实例。如果只需要单一实现,那么可以将 map 去掉,直接存储实例。
Register 要结合 init 方法来注入实现:
// 匿名引入 _ "package/to/this/filters"
func init() {
web.RegisterFilter("my-custom", myFilterBuilder)
}
用户需要在启动的地方,使用匿名引入来注入这个实现。
在理想情况下,接入机制应该被设计为无侵入式的。也就是替换一个新的实现,不需要修改代码。只不过这很难,在 Go 里面尤其难。前面 Filter 的接入方式就是无侵入式的,框架不需要有任何的修改。
而 matchFunc 就没有提供任何无侵入式的扩展手段,也就是说用户无法自定义自己的匹配规则,至多是我们在得到用户反馈之后,依据用户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节点。即便如此,也需要稍微修改接入代码,这是因为我们创建 node 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 静态节点
func newStaticNode(path string) *node {}
// 通配符 * 节点
func newAnyNode() *node {}
所以 node 的设计在质量上要比 Filter 更差。
Filter 的抽象和接入机制还体现了另外一个原则:实现平等原则,接口的所有实现,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我怎么接入实现,用户就是怎么接入自己的实现。有些框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这些框架无一不是给自己的实现提供了特殊的地位,比如说典型的针对自身提供的实现,做了特殊的处理。
总结
我们基本上没有讨论 Web 框架的实现细节,只是借助 Web 框架讨论了一些我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抽象。
但你可能有个疑问,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设计这样一个完整的框架,那这些知识还有用吗?
答案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别的框架的源码。
我的分析思路供你参考。我会假设自己是这个框架设计者,分析框架要解决什么、核心的抽象会是什么。在看到核心抽象后,想象自己会如何实现,然后再去看实现,看实现引入了什么接口、揣度这个接口是表达了什么抽象、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接口——本质上也是分析这个接口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断递归,直到搞明白框架的基本设计方式。
这里讨论的这种设计方式,我称之为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也就是从核心抽象出发。它自然也有很强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如果你不熟悉问题领域,你是连核心抽象都难构建出来的。
所以这一切,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总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如果你觉得有收获,也欢迎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