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3 KiB

08文人风骨张孝祥的孤光自照

好诗相伴,千金不换。你好,我是天博。

上一讲我们聊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侠义精神,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古诗词中的文人风骨。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想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人风骨”呢?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这个问题你先不用着急回答。我们今天先来看看张孝祥的一首词:

你听说过张孝祥这个人吗?大概率是没有的吧。以往我们选的诗词,虽然有些不太常见,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名诗人的作品,这是我们第一次讲一个非著名的词人的词。张孝祥,南宋词人,他名声不及李杜,词的水平也不高于苏辛,为什么我把他这首词作为文人风骨的代表呢?

还是要先从张孝祥这个人说起。

寂寞之乡,状元神童

张孝祥字安国公元1132年生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他出生的五年前就是著名的“靖康之难”金朝南下占领了汴京北宋灭亡了。

宋高宗赵构在南京称帝,大量的宋朝百姓追随皇帝由北向南迁徙,张孝祥的父亲张祁也带着全家南逃,移居到了浙江鄞县。张孝祥出生在鄞县一个寺庙的僧房之中。

张孝祥家中原先最大的官员是他的伯父张邵,可张邵在金朝南下时被抓了,宁死不降被关押在金朝的监狱中。张孝祥的父亲官很小,家里很穷。后人说张孝祥是“奋起荒凉寂寞之乡”,意思是张孝祥来自很穷的地方。

十四岁的时候,张孝祥一家搬到了芜湖。芜湖位于长江之南,金人威胁较少,比较太平。张孝祥很喜欢芜湖,自号“于湖居士”。其实就是“芜湖居士”,因为于湖和芜湖这两个地名在唐朝之后被混淆了。

张孝祥是有名的神童,《宋史》说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是绝对的“学霸”,逢考必过。二十三岁那年,张孝祥顺利高中状元。

同时代的人对张孝祥评价是非常高的,一些人说他才华横溢,评价他“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另外一些人说他性格阳光,举止潇洒,“谈笑翰墨,如风无踪”。

六郡郡守,造福八方

张孝祥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的为官经历非常曲折。他从不玩弄手段,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傻”。

其实他高中状元时,就已经得罪了大奸臣秦桧。因为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同年的考试。

在之前的礼部考试中,秦桧就利用关系让他孙子当上了第一,还挤掉了咱们之前讲过的著名诗人陆游。结果殿试的时候,皇帝亲自主持,钦点张孝祥为状元第一名。心胸狭窄的秦桧就记恨上张孝祥了。

刚成状元就得罪了当朝宰相,但凡有点智慧的人这个时候都会选择低调。张孝祥却非常不懂得这些为人的“智慧”。他刚状元及第当上官,屁股还没坐热呢,就直接为岳飞鸣冤,力主北伐收复河山。

秦桧和岳飞的关系,我就不用再详说了吧。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想方设法地要收拾张孝祥,诬告张孝祥他爸谋反,把他爸关进了监狱,百般折磨。张孝祥一样也受到了牵连。要不是在这最紧要关头,秦桧死了,张家都可能逃不过这一劫。

虽然把亲爹害惨了,但张孝祥并没有改变自己。他依然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说自己认为该说的话。

可想而知,他的处世风格,在乌烟瘴气的南宋朝廷中是非常不受人待见的。被人弹劾,罢官贬谪似乎成了张孝祥的家常便饭。

但是张孝祥这个人,面对贬谪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抱怨,而是被贬到哪,就干到哪。张孝祥出任过六郡郡守,每到一处,都真正地做到造福一方。

在抚州时,遭遇士兵叛乱,张孝祥自己一人,文弱书生,与乱兵对峙,迅速平定了兵乱。

在平江时,张孝祥惩治当地的奸商,收缴奸商的米仓,调控粮价。第二年饥荒的时候,平江几乎没有流离失所的灾民。

在浙东时,赶上大水,张孝祥死谏朝廷免除两浙税负,拯救了千万灾民。

在潭州时,张孝祥关心农桑,一心为民,让当地“狱事清静,庭无留滞”,几乎没有任何刑事案件,也没有积案。

在荆州任上,张孝祥只停留了短短数月,但他仍在有限的时间内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疏理漕运。

而在第二故乡芜湖,为了疏通水患,张孝祥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芜湖开通了“水泽地脉”——也就是今天的“镜湖”。

表里俱澄澈

公元1165年六月张孝祥被贬静江也就是桂林。宋朝桂林其实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再远就只能像苏东坡一样往海南贬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张孝祥在静江任上刚满一年时张孝祥就又因为被人诬陷而再次降职因此离开静江被迫北归。

这一年的张孝祥三十四岁,距离他高中状元正好刚过十年。

在张孝祥北归的途中,他路过洞庭湖,着扁舟一叶游于洞庭湖上。面对着天上明月,他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开篇就是具体的场景描写,这里的“青草”说的是和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

洞庭湖和青草湖相连,接近中秋时期,湖面上一点风都没有,非常安静。天地似乎都融为了一体,秋月之下的湖水好像碧玉做成的万顷良田。我乘着一叶扁舟,驶入了这个玉做成的世界。

如果我不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读到此处的时候你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刚刚被降职的人所写的词句。因为诗人描绘的景象太美了。这种美中还带有一种静谧,一种恬淡。当我们闭上眼,走进这个场景的时候,会感觉自己都安静了下来,只想静静地欣赏这副美景。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前面几句我们走入了诗人描绘的场景,后面这两句我们则能渐渐体会到诗人的心境。

这天上明月皎洁,星河灿烂,它们将光辉撒到湖中,世界从里到外都是一片明亮澄澈。而我看着这空明的美景,所思所想,所体会到的奇妙之处,却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和你分享。

诗人看到的景色是空明的,他的心境也是空明的。“表里俱澄澈”是天上的明月和银河,是这如玉鉴琼田一般的湖水,也是张孝祥自己。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事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因为自己被降职而懊恼,不追求自己的荣辱得失,着眼于黎民的幸福,社稷的安宁。

这就是张孝祥的风骨,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风骨。这里有孤傲、有清高、有信念、有不悔,融合在一起,变成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

肝胆皆冰雪

这首诗的下半阙让诗人与这天地宇宙的精神渐渐融合到了一起。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想我张孝祥在岭外任职的这一年,就如同这一轮明月一样,孤光自照,胸襟却是如冰雪一样晶莹明亮。如今我虽然须发稀疏,衣衫单薄,萧瑟幽冷,可依然平静地泛舟在这浩瀚无垠的沧溟之中。

诗人的这一叶扁舟渐行渐远,和浩瀚的苍穹宇宙融为了一体,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诗人描写的场景里,也在诗人的感悟里。从“应念岭表经年”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一丝怨气。在岭外之地忙碌,自己从未想过一丝私利,可这样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知晓,反而要被降职北归,只能“孤光自照”。

但诗人纵使有些怨气,却并无悔恨,哪怕是一副“短发萧骚襟袖冷”的清苦模样,却由一个“稳”字,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面对这浩瀚沧溟,他悠然自得,他问心无愧。

张孝祥曾在自己另外的诗作中写过:“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他的这种悠然,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我麻醉,而是一种历经各种艰险困苦之后的坚持与超脱。

这种悠然,就是天人合一的结果。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诗词的最后,张孝祥不仅走入了天地万物,还让天地万物走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让我捧尽西江之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里,让天地万物都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啊,哪里还能记得此时是什么日子!

今夕何夕?今夕是中秋前的一夜。不知今夕何夕,诗人与宇宙万物相通,连人间的日期都已经忘记,那些凡俗的事情,更是早就不在心头了。

张孝祥的“万象为宾客”,看起来似乎和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有相似之处,都是和天地万物来饮酒。但二者却又有着意识上的区别。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是孤傲,他面对孤独,要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潇洒酣畅;张孝祥的“万象为宾客”是孤高,他面对孤独,要的是“稳泛沧溟空阔”的高远旷达

我们走入这首词的意象之中,可以感受到张孝祥从天地万物中汲取的力量。天上的明月,澄清的湖水似乎都在不断地肯定着他“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决心。

我们再走入诗人的内心,就能发现,他的力量并不来自于天地万物,而是来自于他自己,来自于他对于自我信念的坚持,来自于他澄澈空明,坦荡无涯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苏轼写在中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着中秋月光,将人类之情歌颂到了极致的话,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则是借着洞庭之月,为文人风骨树起了一块具体的丰碑。

真正有风骨的文人,不考虑自己的富贵荣辱,但一定要分清对错曲直,是非黑白,心系家国社稷,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大情怀,大气魄,也是大作为。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如此。

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如此。

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也是如此。

我写下这一讲初稿的时候,袁隆平院士刚刚去世不久。袁隆平院士一生不求财富,不图虚名,心里装的是家国天下,是百姓苍生,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像他们那样崇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伟大。

天博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张孝祥,张孝祥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仅仅活了三十八年,但他却活得非常有价值。从政绩上说,张孝祥当过六任郡守,在每一地都政绩卓越;从诗词上说,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过洞庭》,不仅写的非常优美,让人读了就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启迪,能够提升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且也展示了他身上的风骨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激励我们,能够完善我们的人格,让我们自己的境界也变得开阔

每每读到这首词,我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像他这样的人现在还多么?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什么是文人风骨呢?在我看来,从古诗词中体现的文人风骨,是诗情文才中凝练的高雅品性和纯洁人格,内心澄澈,心怀苍生,也是冯友兰先生引自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理想。总而言之,是文人身上保留的一种关于理想的天真

这首词如今已经被选入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我想教材编纂者,选择它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能将张孝祥的风骨一代代传承下去。

煮酒论诗

表明“文人风骨”的诗词非常多,能聊一聊你从哪些诗词中体会到了“文人风骨”吗?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分享,和我一起煮酒论诗。

如果你也喜欢张孝祥的“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