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2 KiB

春节加餐2 | 用户故事:设计也要学以致用

你好,我是炒炒。

到今天,我们的课程已经更新一大半了,相信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收获和启发,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更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也陆续地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留言和咨询。

有人是对我表达感谢,也有人是学习了课程后,得到了一些灵感,想要做进一步交流。

其实,我特别感谢小伙伴们对这个专栏的支持,看到同学们这么热情,以及通过我的课程,真实地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实际性的帮助,这让我觉得非常高兴。

为此,今天,我找了三位经常找我咨询课程的同学,让他们也分享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或者是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感受,希望他们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启示。

新晋的设计管理者

我叫石云升在深圳工作九年多原来从事前端研发工作。14年在公司晋升为小组长负责前端团队。18年开始彻底转向管理岗目前负责管理公司技术部门其中包含用户体验设计团队。

后来,我在直播中看到这门课程,当时直播中介绍了老师的背景和课程的目录。我就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后,我一定会有一番收获。因为,我自己是非设计师科班出身,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体验设计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在工作中积累的,以至于在工作中的很多决策都比较偏主观。

如果有一个有经验的设计课老师带着我一起学习,一定比我自己成长得要更快。

也是巧体验设计课的Slogan是用量化方式,重新定义体验设计。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我,因为我一直在找如何量化知识创造型工作的方法,所以在看完目录后,我就马上购买了。

目前,我学了有大概一半的课程,老师的每一节课对我都很有启发。这也是我每节课学习完之后都会留言的原因,可能跟我的经历相关吧。

首先,我在工作中需要用到很多与体验设计相关的知识,在课程中看到了老师的一些观念和工作经验,自然也引发了我对工作的一些思考。

其次,由于原本的体验设计相关知识不够系统化,所以在做很多决策时,都只凭感觉,做得并不好,不够客观。在课程中,我看到原来设计也可以很系统,就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了。

最后,因为职位的特殊性,我可以把学到的很多东西直接用于工作。所以,我看完每一讲后,我会更主动地往工作上引,往工作上靠,这就会反向激励我坚持去学习。

印象最深的就是最近更新的“11 | 设计师的能力可以量化吗?”这一讲就对我的工作非常有用,这里面有个可以拿来马上就能用的模型,我直接就用在最近的招聘和年度考核上了。

以前招聘,面试者的专业能力是否符合职位要求,更多都是凭主观感觉。

现在有了这个模型参考,我就能更精准地判断面试者的优缺点是什么了,然后再根据公司的所需人员的要求去选择更适合的人。同理,在职场中最怕就是出现不公平,虽然主观不可避免,但量化指标可以弱化主观带来的影响,或者说量化能为主观提供数据支撑。

这节课对我还有另一个启发,就是量化体验的评估模型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岗位上,除了专业技能外,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项目管理能力、知识沉淀、人才培养、工作态度的评估也可以在研发、测试、运维等岗位中通用。

也就是说,我只需要根据岗位的特殊性在专业性方面做下调整,就能用于其他岗位的招聘和考核了。我就这一点想法,也和炒炒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沟通,老师对我也表示赞同。

在最后,我就来分享下我的学习观点吧。

第一,“学”和“习”其实是两件事。“学”是输入,学别人的知识;而“习是输出,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实践中。所以,学完之后一定要输出,我们要用起来。

第二,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次学习之后把自己受启发的观点或疑惑写出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错了也没关系,正好老师可以给我们做解答。

第三,知识要在工作中使用,但也要注意方法。再好的东西也不要直接套用,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使用,否则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要知道,老师的工作背景跟我们并不一样。

遭遇瓶颈的资深设计师

我叫Mark现在是一名交互设计师有六年的工作经验。不过我一直都是在小公司工作没有去过大公司。而且在现在的公司设计师里就算我的资格最老了。

一路走来,也有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过都是因为工作需要什么自己就学什么,总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很松散,对于设计的思考也不够系统,也没有深入了解过设计的原理和逻辑。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好像遇到了瓶颈,最近两年在岗位上一直没有明显的提升。

后来,也是偶然刷朋友圈,看到了别人转发的“02 | 当别人说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在说什么?”。出于好奇就看了一下,看完后我就震惊了,这不就是说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吗?

然后,我又看了下这门课的目录,发现这是一个特别体系化的课程。尤其是关于设计量化模块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学习的知识点。因为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都是凭感觉在做设计,跟别人讨论设计时,也是凭感觉,这中间的消耗特别大。

所以,我就马上购买了课程。

到现在为止,每一节课我都跟着学了。其中,“05 | 你会巧妙利用数据这个神助攻吗?”和“09 | 为什么你的设计方案总是通不过?”给我的启发最大。

之前,和其他人讨论,我总是直接拿着设计稿给他们看,或者是直接发微信群。大家讨论的焦点经常聚焦在视觉样式上,意见五花八门,导致设计方案反反复复地改动,简直身心疲惫。

学习了第9节课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自己以前在讨论方案时太偷懒了,怪不得总是反反复复。按照课程内容,我把老师说的方法尝试运用在工作中,在给别人展示设计方案的时候,告诉其他人我这么设计的原因、想要解决的问题,不再偷懒地只把最后的方案展示出来。

在第一次运用方法时,其他人还是习惯性地把讨论的焦点聚焦在方案的细节上,各抒己见。

一轮讨论后,我们就偏离了主题。然后,我把他们拉回到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上,把要解决的问题重复一下,对齐一下出发点,让在场的人都抛开自己的主观意愿,都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讨论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要求。

讨论到最后,得出的意见和结论都比较一致,不再像以前那样五花八门。最后,我根据讨论后的意见做了方案的调整,很快方案就通过了。

通过这个方式,我知道了在讨论设计方案时,要掌握主动权,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修改了,整体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而且,跟我对接的产品经理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对我也更加信任,在设计的方面,也更加听取我的建议了。

不光如此,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会拿到一些产品的用户数据,但是我每次拿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通常不知道怎样利用这些数据,通常只是看看而已。

看了老师在课程中列举的转账例子,让我看到原来数据是这么用的。我也把老师利用数据的思路借鉴到了我的工作中,按照老师的拆解,我也能够挖掘到一些数据背后的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产品经理的分析结果,能够主动地把通过数据看到的一些问题和产品做交流。

这对我帮助很大,通过对数据挖掘方法的学习,我能够对相关设计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洞察,也让我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提高了我在整个项目中的重要性。

想学习实战经验的设计新手

我是黄球球,我差不多工作三年了,视觉和交互都做。

经过这三年的锻炼自己在设计技巧上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在设计思考上总是觉得有点吃力。面对项目中的问题有时候总觉得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有时候也会用一些用户画像、体验地图类的工具但效果也有限。我的Leader也评价我说设计执行力还不错但思考能力有点弱。

这门课是公司的一个前辈推荐给我的。看了开篇词后就果断购买了。“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设计都是耍流氓”这个点说得太接地气了。和体验设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论太多了,自己也看了很多,但总是很难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这一直困扰我。

看了几节课后,我发现这个课真的很有意思。每节课中都有大量的案例,老师也不是套路地去讲一些理论,而是结合实际的项目在讲一些方法论,特别容易懂,而且能够把我带入到这个项目中去,让我能够吸取到更多细节的经验。

尤其是,“06 | 如何给你的体验地图加一个设计导航?”对我来说启发非常大,里面的知识点简直太实用了。 刚好最近的一个项目中,我要做一个用户体验地图,那时候老师的课程还没更新这节课,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些模版作参考,七拼八凑地先做了一版。

结果拿出来给大家讲解的时候,大家都反馈说我做的有点乱,看不太懂,用户行为拆分得逻辑不清晰,情绪曲线和用户行为也不是很对应,很难通过情绪曲线找到对应的设计机会点。

第6节课更新后,我第一时间去看这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看完之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结合项目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一下子就找到之前做用户体验地图时候忽略的要点。

比如说,我把两个角色的路径放在同一个体验地图里,这导致了用户路径看上去有点混乱;另外,我在纵向上也没有把用户行为、用户想法和情绪曲线做好对应关系,这就导致在我的地图上,这三种信息看起来有点混乱,我看的时候也很费劲。

我就把自己做的体验地图,然后对照着炒炒老师在这节课中讲的四个要点,把体验地图又重新优化了一遍。

首先,结合区分用户角色这个关键点,我把原来的体验地图一拆为二,每个角色一个地图。这样,一个地图中就变成了一种用户路径,看起来非常简洁清晰;

其次,结合老师说的第三点,我把用户行为、用户想法和用户情绪做了纵向的对应,这样,我就可以通过纵向的浏览直观地对应好用户行为、想法和对应的情绪;

当我把体验地图优化后,再次拿给大家去看,大家都说这次比上次的清晰太多了。用户行为、想法、情绪和机会点都总结得非常清晰,而我自己梳理出来的几个机会点也赢得了其他人的认同。

这次做用户体验地图的经历也让Leader在周会上点名表扬了我。

当然,更重要的收获是我自己得到了一份鼓励,而且,我也逐步找到了如何主动思考的方法,避免自己一直是一个被动执行者的角色。

好了,到这里,用户故事就分享完了,也希望你在这门课程中有自己的那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