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人人都用得上的数字化思维课/docs/516551.md
2022-09-03 22:05:03 +08:00

94 lines
10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01 | 全局视角:如何看待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你好,我是付晓岩。
你肯定发现了,我在开篇词中并没有给“数字化”下定义。现在想来是不是有点不合常规。
其实,从我最开始关注数字化,到现在我在极客时间上线第二门数字化相关的课程,我一直都知道要回答啥是数字化,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而你只要打开了这门课,又意味着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且有些地方还没搞明白。
面对棘手的事情,咱们还是得为难下自己,多思考、左右互搏、别轻易下结论。在我看来,要去分析啥是“数字化”这种时代级热点的话题,一定要从全局视角去看:先看大盘子,然后再看细节。否则你就会被彼此纠缠的细节蒙蔽,无法看到全局,进而没办法衡量各项的优先级,陷入常说的“战术勤奋,战略懒惰”。
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们就从全局视角来看看到底啥是数字化。
## 从空间全局性看数字化
在讨论啥是数字化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它是从哪里来的,又会有多大范围的影响,这就需要全局视角了,也就是先从空间全局性、时间全局性这两个维度去看,然后再从时空交集去看。
我们先从空间全局性看数字化。听起来很抽象?
空间,往小了说,就是你所在的企业、部门,往大了说就是你所在城市、省份、国家、脚下的星球。**基于多大的空间去看数字化,就取决于你的需要了**。比如,你只想研究你自己所在部门的数字化,那重点就是关注“部门”这个空间。
但你看待数字化的时候,又不能只关注这么点,因为空间不是孤立的。这时候,你还要确定当下空间的外延,确定全局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还是以研究自己部门的数字化为例。你总得画个业务背景图吧,把跟你所在部门关系相近、业务连接频繁的部门都考虑到,这样你才容易搞清楚,有哪些协作层面的障碍要克服,不是只要自己在干就行了。那到这里是不是足够了?
我觉得够呛。
我们经常听说一个词,叫“深水区改革”,说白了就是只在点上、局部上去解决问题已经不够了,必须进行更大范围的改革、再造,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很多人现在形容数字化时会用的词。类似的说法还有,所有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重做一遍、没有深入流程变革的数字化都只是流于形式,等等。当然,要做到什么程度,因企业而异,对应的起点、目标、路径中的具体措施都不一样。
你看,现在你考虑数字化问题的边界已经超出了自己所在部门,也就意味着你开始尝试从企业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了。更进一步,我的职业要求我在看数字化的时候要从社会级视角去看。也就是说,我看的是“数字中国”这个范围,因为只有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才会产生最大的数字化价值。
所以,又回到我前边说的那句话,**你的思考范围和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关,就像你不能指望用一个部门的利益替代整个企业的利益一样**。
说到这里,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只想处理好我们这个小生态,看大了对我没有用,做好自己就行了。对这个问题,你是什么看法呢?
我觉得,这句话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日常工作会占据你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没有需要确实不用总去想宏观的大问题。但是,有时候企业走的路对不对,跟你不是没有关系的,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企业走向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工作、生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多少抽些时间去打开自己的思维格局吧。
## 从时间全局性看数字化
随着思考问题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你会发现:深入做数字化转型,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社会,都可能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哪怕你不用那么多新技术,只是解决你眼前的业务问题,或者是解决别人搞数字化转型给你带来的问题。
那你一定会问,做这些到底对不对呢?值不值呢?这就涉及到另一种全局视角,时间的全局性。说得再具体些,就是我们看到数字化时,要有历史思维(在《说透数字化转型》中,我也讲过历史思维。当然你没学习过,也不会影响你接下来的学习)。
我们的技术发展经过了农业、工业、信息化这3个阶段。在信息化阶段计算机应用的快速普及软件、网络正在铺天盖地地影响着你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你肯定会赞同这么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技术在越来越快地改变你所处的环境,而且这个趋势必然会持续下去**。
同时你还可以回顾下这10年来工作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你自己经历过还是问问周围的同事甚至是长辈哪怕是一些变化相对慢的传统行业。你都可以相信这个结论技术的改变是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什么该不该做的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其实,我还可以和您分享一个结论:类似“数字化”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有人做过。
如果考究起来,在计算机发展的这七十多年里,一直都有跟数字化相关的理念、实验不断冒出来。谈论这些概念的时候,总是会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联系起来。那数字化和这些概念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以前是有想法、没条件。比如,比尔 · 盖茨1999年写《未来时速数字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这本书时就想帮助企业打造数字神经也是数字化转型。但当时的软、硬件都挺贵的性能也远不如今天确实没条件搞。
那么现在,条件好多了,但是不少企业也还没有完善的数字神经,甚至基本的信息系统也不全,并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比如,一些基于移动端就可以提供的协同办公软件、低代码工具等,可以高效地解决很多“零散”的业务痛点,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从历史对比上看,似乎有些进入了“有条件、缺想法”的状态,这也是近些年“业务与技术要深度融合”越喊越多的一个原因吧。
## 从时空交集看数字化
既然之前也一直有人在做,那我们就可以把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理解为一个自然过程。那么,我们今天怎么看数字化,现在又要做什么呢,这一定是我们当下最关注的问题。
这就需要从“时空交集”的角度来回答了,也就是刚刚讲过的时间的全局性和空间的全局性要交汇到当前这个点上来看问题了。
从时间的全局性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发展本来就会推动数字化的到来,我们也一直在做推动变革的事儿。所以,我们应该对数字化持开放态度,积极探索技术可以带来的改变。聚焦下这些改变,其实就是**以软件的应用为主要形态。**毕竟,过去这七十多年,计算机发展带给我们的最直接体验,就是一大堆应用填满了我们的手机和办公设备,而它们都是在设计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就算是元宇宙也一样。
所以,数据是最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因为没有数据软件也算不出啥来。就像机器生产成为主流时,我们说工业时代到了一样,现在我们提经济要全面数字化了,是因为以软件、数据、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要成为主流了。无论你看没看到,现在很多行业都有了或者正在树立数字化标杆企业。
从空间的全局性看,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数字化已经没法只在小范围看了。除了常说的改革要到深水区之外,数据这个新生产要素要想高效率地流通开,就得先在你企业内部冲破部门障碍,接着在同一个行业内冲破企业之间的障碍,最后还得冲破行业之间的障碍,成为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强大能量的要素。这一连串的冲破,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现空间的全局连接。不然,数据就发挥不出改变整个社会生产模式的巨大力量。
综合起来,今天我们讲的**数字化就是以软件、数据、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生产方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还构筑起了新的空间,引起很多企业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更大范围的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并且,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持,进而也就势在必行了。那么,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自己的能力也要逐步适应这种变化。毕竟,时代的微小变动,放到个人身上,都可能是一股洪流,何况这次并不是微小变动。
## 总结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首先,我交付给你的是,想看清楚一个现象,要先跳出来从全局的视角去看,这样才能避免被纷繁复杂的细节干扰。所以,在和我一起从全局视角去看数字化概念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把它当成一次思维的升级。
在通过空间、时间全局性的视角看过后,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你只要把数字化当成一个自然趋势就好了,完全不用刻意去迎合它。
时间和空间的全局性一点都不神秘,因为你自己就是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每天你都在影响你所在的空间,也都在创造你自己的历史。
我把从全局视角认知数字化的过程画了一张图,供你课后回顾: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a/a2/aabab351c89c5bbaf399c075a01461a2.jpg?wh=1920x1015)
最后,我想说,今天这样的思考过程,你可以看成是对自己思维格局的一次升级。要知道,一个人最难做的就是思维格局的升级,而最有价值的也恰恰是这一点。
## 思考题
今天的思考题,我推荐一本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老书,就是比尔 · 盖茨在1999年写的《未来时速数字系统与商务新思维》。期待你阅读后能和我分享你的读后感。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如果这一讲对你破除对数字化的认知“迷雾”有所帮助,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