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57 lines
13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编辑手记 | 我被老乔洗脑了
你好,我是王一鹏,《乔新亮的 CTO 成长复盘》的专栏编辑,也是一名被老乔洗了脑的编辑。
为啥这么说呢?我先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两个月前,我出差至上海,参与落地一场线下会议。飞机还未起飞,我就同几个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约好了晚饭,誓要尝尝阿拉大上海的本帮菜。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飞机如期在夜幕中滑翔落地,我入住了一间距离虹桥机场十分钟车程的漂亮酒店,大概收拾了下行李,就准备出门赴宴。嘴里哼唱着那首叫做“夜上海”的小曲儿,仿佛前台小姐都感受到了我对沪上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我报以欣慰的微笑。
可大概谁都没有料到,这次外出还没通过酒店旋转门就宣告结束了 —— 两声 “Ding Ding” 将我唤回了酒店房间,然后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
因为我的“放鸽子”,大学室友在群里疯狂吐槽:几年不见,搞这么辛苦,到底能拿几个钱?
我心安理得地回复:首先,工作是为了成长,薪资只是附属价值;其次,我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台阶”的关键点,忙和累都是很正常的。
群里一片安静,然后蹦出了十几张美食照片……事实上,从那天开始,直到返回北京,我再也没能挤出超过两小时的空闲时间,因此这次同学聚会始终未能成行。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烦躁,理由正如上面所讲。
另外一个例子则与女朋友换工作有关。
前段时间,女朋友准备去北京东三环附近,面试一家公司的产品运营岗位。面试前一晚,她有点忐忑,问我:“如果面试官问我,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我应该怎么回答?”
我说:“你就告诉面试官,你要做 T 型人才,先努力打磨自己的产品运营能力,再横向拓展,接触不同业务。目标是,能够协同团队一起创造价值,一切工作都以成就业务为目的。”
次日傍晚,女朋友告诉我,第三轮面试果然问了职业规划问题,但答案让面试官非常满意。她最终成功通过了面试,相比跳槽前,薪资增长 40%。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全部都是近期真实发生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你是专栏的忠实读者,一定知道我上面说的内容出自何处,是何含义。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确实很棒,对不对?
我们的专栏是在 10 月 26 日上线的,但实际的策划、筹备,最早可以追溯到 5 月。就在这半年间,我嘴边经常挂着诸如“一切皆产品”、“成长性思维”一类的高端词汇,很多认知都是通透的,与自身成长长期兼容的。
今年元旦前,我和团队请老乔在北京奥体附近吃饭,庆祝专栏完结。饭桌上,老乔一边啃着羊蝎子,一边指着我说:“看,一鹏这就是被我洗脑了。”
是啊,我被洗脑了,可这样的“洗脑”,感觉真不错,很快乐。
我认为,这种快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 困惑被解答、认知被提升的快乐;
2. 形成逻辑闭环的快乐;
## “被洗脑”的第一类快乐:解答困惑、提升认知
第一类快乐,想必你很容易感同身受。一个个迷惑,如同沸水中的气泡,咕嘟嘟地冒出来,然后又在老乔传授的知识体系中破灭。
* 自己的成长处于哪个阶段,是慢了还是快了?
* 初级 leader 为何这么忙,如何“闲”下来?
* 要成为卓越的技术管理者,有哪些工作要重点完成、优先完成?
* 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架构师?
……
或许要在实践中彻底消除这些问题仍需要时间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至少能做到不再彷徨。不需要纠结“What问题到底是什么”、 “Why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与“How怎样面对问题只需要确定“When完成时间再列一个 to-do list。
至于认知的提升,不但对我眼下的工作有益,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长期提升。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段关于董明珠的视频采访。在采访中,记者问董明珠,在整个职业生涯里,她是否犯过错。董明珠坚定地答道,没有,一个错都没犯过。
记者很错愕,在她看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无论怎么追问,董明珠都是一口咬定:“没犯过错”、“一个错也没犯过”、“我的职位不允许我犯错”……
后来记者指出,你要求每一位格力员工穿工作服,但自己却不穿,这算不算犯错?董明珠有点不好意思地笑道:“如果我真的犯了错,那么可能就是没穿工作服吧。除此之外,我没犯过错。”
作为一名编辑兼记者,看到这一幕时,我也有些费解:这几乎不是自信,而是某种偏执了,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惑在我的心里默默生长了很久,直到梳理专栏「认知部分」的采访录音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像董明珠一般强势且处于舆论焦点的女性企业家,只能也必须这样说服自己,否则就会在狂风暴雨般的质疑下,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其领导情况会急转直下。
董明珠当然没有放弃自我纠错和改进,但这是一种**高压之下的心理建设**,其关键不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世上确实没有完美的人),而在于能否从内心深处说服自己。
老乔曾经在专栏中多次提及如何走出抑郁症、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以及必要的“阿Q精神”我相信董明珠在镜头前的表现只是同一类方法体系的“终极加强版”。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从普通员工到 “焦点人物”的认知同频提升,对我的采访能力大有裨益。
## “被洗脑”的第二类快乐:逻辑闭环,触摸边界
被洗脑的另一类乐趣,在于形成逻辑闭环,并以此触摸边界。
什么是逻辑闭环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请你尝试按以下逻辑来思考:
1. 认为工作的核心在于成长,薪资只是附属价值;
2. 因核心目标聚焦于成长,那么相关决策和心态就会变好,所以成长得更快、更好;
3. 因成长得又快又好,所以很可能得到上台阶的机会,为公司业务贡献更大价值;
4. 因为为公司业务贡献了更大价值,所以可在行业内获得更优越的薪资;
5. 因为获得了更优越的薪资,所以不再忧心生活,将目光进一步聚焦于成长。
6. 因为进一步聚焦,所以成长得更快、更好;
……
有没有发现,到了第五步,该套逻辑已经自成循环,可以不断给予你正向激励?配合上一些关键的补充性认知,它几乎没有岔路、没有意外,严密合理,我们因此称之为“逻辑闭环”。
这是正向的逻辑闭环,同样出自专栏的「认知部分」。我们再举一个常见的反向逻辑闭环:
1. 英语老师批评我,因为他看我不爽;
2. 因为他看我不爽,所以我不学英语,对抗他;
3. 因为我不学英语,所以英语老师更加频繁地批评我;
……
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仅有三步的逻辑闭环,耽误了学习,平白给自己的人生挖了很多坑。他们不是笨,只是因为一念之差,卷入了一道奔向悬崖的“湍流”里。
所以,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相应的人生导师,为你塑造阶段性的正向逻辑闭环,是非常幸运的事儿,足以将你一脚踹上成长的“快车道”。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称赞这种好运气,“天上掉馅饼了”、“出门遇见贵人了”,怎么说都不为过。
作为一个“老凡尔赛”,我不得不说,这个“馅饼”我接住了,还吃的很香。
同时,我发现了形成正向逻辑闭环的另一好处:**我们因此得以触摸成长的边界**。
在撰写「专业成长」一章时,我和老乔做了非常多的讨论。究竟我们是应该先画上一堆架构图,再贴上一片代码,煞有介事地讲点“技术干货”,还是应该自顶向下,讲讲老乔关于架构设计的理解、认知和经验复盘?
前者看起来比较“干燥”,有助于专栏大卖;后者看起来像是“灌水”,可能不会为人所理解。我们甚至讨论过,干脆别讲「专业成长」,因为越容易理解的内容,受众越广泛,销量越高。
最终,我相信我们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专业成长」不但要讲,而且要往高讲,不谈过多的技术细节。
这是一个试图回归学习本质的决定。当下市面上存在许多教人做架构设计的文章、课程、书籍,它们讲得巨细无遗,甚至读起来有些艰深,几乎解答了一切关于技术细节的问题。
但以下关乎成长的问题,却鲜有人乐于回答、敢于回答:
* 啃完一本关于架构设计的大部头教程,我是否就具备了主导大型企业架构设计的能力?
* 如果不能,我还缺乏了哪些能力?
* 我要掌握多少知识、具备多少能力,才能成为首席架构师?
* 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成为首席架构师?
* 哪些架构能力是重要基础,哪些架构能力用到的机会很少?
……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类问题,我发明了个词儿,叫做“边界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概括了能力成长的边界,也勾勒了能力成长的主干。在业界,总有值得敬佩的大牛描述各类技术细节的优雅实现,但很少有导师愿意耐心讲解“边界问题”。
马拉松比赛全程为 42.195 公里,对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肠胃、肝脏以及跑步技巧都有要求,这些是“边界”。只有当你知晓“边界”的存在时,才有可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做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成绩。
可在实际的工作中,“边界”往往比较模糊,只有当我们知晓边界的存在时,才有可能触摸边界。
大部分人即便是看过十本讲产品设计的书,也无法成功主导一次企业级产品设计;看了无数的“团队管理法则”,也成不了一名引人追随的 CTO……
不是因为你太笨、学不会,而是你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主脉络在哪里,因此只能盲人摸象,任凭运气左右人生成就。
回顾我们专栏开篇词的标题:「**削弱运气的价值**」,说的多么贴切啊。反观整个专栏的内容,又是多么难得。
你看看,我有幸形成了正向的逻辑闭环,又借此触摸到成长的边界,怎能不快乐?
## 结语
当然,这些收获不单源于收听音频、阅读文章,还来自于我和老乔持续两个月的专栏打磨。我经常借着采访的机会,向老乔提问一些“私货”,有的是“编辑如何实现业务价值”,有的是“如何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保持团队心情愉悦”……
这些问题都是我实际遇到的,也得到了老乔的耐心解答。
后面,我还打算策划更多的直播、讲座、训练营等活动,邀请老乔当主咖,把这种和老乔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带给你,希望也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收益。可能到了活动上线时,我们专栏的读者会受到优先邀请,经常留言、转发的核心读者会收到定向邀请。当然,这些具体安排还在规划中,不日就将与大家见面。
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1 月 20 日,老乔会在极客时间进行一场直播,做主题分享的同时,为我们专栏的读者现场解答一些典型问题,欢迎你准时收看。
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你能在留言板里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经验,我们互相印证、互相交流。回顾专栏的整个更新历程,其实只有一部分内容是来自于老乔,另一部分内容则更多来自于你的留言和反馈。
所以说,这是个共创共建的专栏,作者是乔新亮,你和其他 4000 余位读者,以及一名被洗脑的编辑。
2021 年,我们打算将参与共建的读者人数扩大到一万人、十万人,建设一座从程序员到 CTO 的“巴别塔”。如果你愿意参加到这个“大工程”里,欢迎多多转发、推荐本专栏,请记住:**沟通创造价值,分享带来快乐**。
最后我打算说再见再见下次再见2021 年,我的目标是让老乔回到“贼船”上,让大家于线下、线上和老乔再见一面!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e3/2c05130f59fb07e9f596a73754dc2ce3.png)](https://jinshuju.net/f/sD3ffx)
别忙着退出,填写问卷、拿完奖品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