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63 lines
17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7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
你好,我是乔新亮。欢迎来到我们专栏的第二章:**对管理工作的复盘**。
在我身边,有些朋友技术很牛,别人调试了一个礼拜的 Bug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别人玩不转的高并发架构他没用多久就设计完了。领导天天表扬隔三差五还能给团队做个技术培训很开心。
接着有一天,公司组织调整,程序员成为了管理者,整个人就懵了:不知道该干嘛。有的人是天天写 PPT其实内心觉得管理是个很虚的事情有的人坐着管理者的位置干的却仍然是写代码的活。不懂管理这是初级管理者的典型问题。
如果将视线拔高,你会发现,管理能力有些欠缺的技术总监、技术 VP甚至是 CTO ,也都是存在的。我培养过许多技术总监,也经常收到猎头发来的“高薪求聘 CTO”的需求说明当下在业内仍然十分缺乏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
确实,做管理者不容易,大家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关于“上台阶”的认知,每次登上一个台阶,挑战都会很大,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很正常。
复盘这些年带过的精英团队、万人团队以及创业团队,我发现有一些知识,如果早一点掌握,能帮助快速搭建起关于管理的知识骨架,让你成长得更快、更系统。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如果只做三件事,会是哪三件呢?
在我看来,有三大管理任务始终最为核心,最应该在团队内率先落地,分别是:
1. 组织调整到位;
2. 加强协同效率;
3. 激发团队活力;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过于简化了?要知道,做多容易,做少难,浓缩的才是精华,要学会将复杂的事情讲简单。
而且,这三大任务并不是孤立存在、毫无联系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促进业务增长」、「建立企业竞争壁垒」等几个主要目标,同时构成了一个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下面,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增长飞轮。
## 拆解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29/934083db86162c46e0799510a538c529.png?wh=4000*2250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在这张图里,飞轮有四个“叶片”,其中「端到端的产品管理」、「增强协同-项目管理」以及「绩效与激励体系」部分,其实就分别对应着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在“飞轮图”左下角的「战略层面」部分,则代表着飞轮运转之后,给企业带来的业务增长。
下面我们来尝试理解一下,飞轮是如何运转的。但是你要注意,**这张图的核心是飞轮本身,并不是其中某个单独的叶片。**
飞轮的 1 号叶片,是绩效与激励体系。毕竟,没人会给企业免费打工,这是企业开始招聘、开始运作的起点。虽然我始终在说,对于个人不要为了薪资而工作,但对于管理者,金钱奖励仍然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 —— 尤其是在初中级岗位中,拥有正确认知的同学相对较少。
那么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团队成员的投入产出比评定绩效,通过阶梯式绩效建立有行业竞争力的激励体系。把这些做好了,在 2 号叶片 —— 项目管理部分,管理工作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说到项目管理,你一定比较熟悉,主要是立项、项目控制、风险管理、结项等。其中,立项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好的立项可以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那么什么是好的立项呢?有三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分别是:
* 目标清晰:每个业务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都要清晰且可量化;
* 责任到人:上述每个目标都要责任到人,不能都是项目经理扛,项目经理扛不了的;
* 承诺到位:如果需要外部组织配合,要得到外部组织的明确承诺;
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没有落实到位,就不能立项;如果企业正处于快速迭代的阶段,可以适当放松要求,但开完项目启动会的一周内,以上三项都要落实到位,否则项目进入高风险关注列表。
**在用人方面,要尽量提高人才密度。**同样一份工作,宁可用两位中高级人才来完成,也不用三位初级人才来完成,主要原因是要考虑管理成本。
只会做项目还不行,我常说,做项目赢在当下,做产品赢在未来。高效地落地项目,是为了产品能更好地孵化出来。在 3 号叶片 —— 产品管理部分,重要的是建立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以产品为核心让组织运转起来。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手段,目的是建设优秀的产品。
产品在企业内成功孵化后,最终要在市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为企业带来业务上的高速增长。这就来到了 4 号叶片 —— 企业战略层面。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关注业务增长,而业务增长又可以从长期、短期两个维度来理解。当下我们围绕产品做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能帮助业务立刻跨上一个台阶,有些可能是在半年后才会深度影响业务的增长。但要记住,业务的增长一定是和产品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的。
最终,业务的增长带来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进而让激励体系变得更有吸引力。有关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就正常运转起来了。
那么除了业务的增长,这个飞轮还能带给企业哪些价值呢?我认为在飞轮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品牌是在不断被建立的。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逐渐组成平台,甚至是形成对外云服务,企业积累的 IT 力量在不断增强,这也将在行业内形成真正的壁垒。
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看一下增长飞轮,任何一个叶片的缺失,其实都会导致飞轮停转。如果你只做绩效与激励体系,虽然短期内大家很开心,但时间一长,企业就要倒闭了,最终害了所有人;反之,如果只做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不做激励体系,那你就成了“活雷锋”,花企业的钱为业界输送人才。
所以,我们在讲解管理者的三大任务时,是从“激励”到“增长”,按顺序介绍的。但这是一个飞轮,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叶片开始看,在不同的启动点,关注点也不同。当然,图片能展示的内容有限,要让增长飞轮转得更好,我们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讨论。但那都是后话,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聊聊管理者的第一个要务:组织调整到位。
## 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
组织调整到位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是要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对应了「IT 能力建设增长飞轮」的叶片 3。
那为什么要先讲组织调整呢因为组织架构是公司协作的基础它决定了各团队如何思考、如何协作。如果组织架构不调整研发团队是一条线、测试团队是一条线、产品团队是一条线这在IT 团队里天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和鸿沟,导致一些正确的战略决策落地执行慢,公司内团队协作效率差,容易扯皮。
所以在你有权限、有能力,时机恰当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调整组织架构,从**职能型研发组织结构**,调整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也叫做“Pizza 型团队”。
比如,职能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二级部门按岗位职能划分为多个专业职能部门,比如产品经理团队、研发团队,还有进一步把研发团队划分成开发团队、测试团队的;
* 每个人员仅归属到一个职能组织;
* 三级部门人员按编制无限扩充;
* 三级部门团队 leader 任命从岗位职能中挑选/竞聘,比如研发能力强的当研发团队 leader测试能力强的当测试团队 leader
产品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
*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
*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 8 人,人数受限,最多 10 人;
* 每个产品团队产品经理、开发、测试齐备,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小分队;
*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
*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领导力、汇报能力;
*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能上能下;
你想一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经理、开发、测试,形成了一个整体,被赋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战斗力变得更强了。**
愿景、文化、价值观很重要。团队成员正在做的工作,是否被赋予了意义,会对工作的执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彩食鲜的愿景是:希望全国人民,在生鲜食材方面能吃上可信赖的食材。当一个包含众多关键岗位的战斗小分队,都一起为这样的目标努力时,力出一孔,战斗力肯定比单打独斗强。
**第二,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测试,都开始和业务部门熟悉起来,和运营同学坐在一起,为自己的产品负责。**
以前,业务觉得 IT 傻啥也不懂IT 部门觉得业务部门是这个时代的傻瓜,啥也不会。在我的团队里,这些都不存在,所有人都要熟悉业务,不需要熟悉业务的岗位一律外包出去。连运维都要求去学习业务,只有知晓了业务的特点,才能把运维做好。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是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心在一起是团队,心不在一起就是个团伙。为什么很多公司的业务团队和 IT 团队心不在一起?其实根本原因是组织整体架构设计的有问题,局部的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彩食鲜的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关系非常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向往的团队氛围。而我思考的是,怎么去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答案是,要从底层开始进行设计,把最基础的架构设计做好。
**第三,管理者开始能通过一套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考核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
以前我们如何考核研发人员?可能是 Bug 数量,也可能是宕机时间。其实在大部分业务驱动型公司里,考核这些指标的意义真的有那么大吗?如果业务都死掉了,系统再健壮又有什么用?如果你的产品能给公司带来一两个亿的利润,偶尔宕机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最终一切都要变好,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如何去寻找平衡,这是管理的智慧。**身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灰度管理,不断在业务发展和技术能力建设中间寻找平衡**。此外,管理者要将所有人的目标调整到业务发展上,联合大家一起寻找最优解,避免各方只关注局部优势,不看全局发展。
我对 IT 团队的定位是IT 必须成就业务。我也建议你,如果能够影响公司的 IT 策略,一定要通过利润和营收,考核 IT 产品给业务创造的价值同时考核业务部门的IT化水平。
我曾经和亚马逊零售部门的专家沟通过,发现亚马逊很早就开始将业务部门的 IT 化水平纳入考核。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采购部门的系统自动化程度不够,采购单是无法人工下发的。
具体到方案,你可以以产品线为单元考核,参照成熟度模型,设立有挑战的绩效目标。然后用业务价值的增量部分,按百分比抽取,回馈给产品团队。
你可能会想,如何估算业务价值呢,这有点难吧?其实也不难,**业务价值参照公司、部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换算;如果出现不能直接计算的情况,按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的程度进行换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开源节流”这个概念来给工作更明确的分级:
帮助企业增长、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属于开源类工作,这些事情能做就做,要优先处理。比如让企业内连接、协同效率更高,让数据共享更透明,帮助决策更高效之类的任务,基本都属于开源工作。
节流类工作的优先级次之,具体是指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等。当然,有些工作既能开源,又能节流,效果最好。
别觉得复杂,有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助你理解以上内容:**企业做增长,个人看成长;鼓励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成长,在团队内贡献更大的能量,赢得企业的发展,最后在越来越大的蛋糕里,共享利益。**
还有很多其他的细微差别,我就不再展开谈了,留给大家在实践中体会。重要的是,这么干下来,整个 IT 部门的氛围完全变了业务就像爸爸贡献行业知识IT 就像妈妈,进行科技赋能。双方共同抚养了一个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孩子 —— 产品。
这孩子的能力构筑在平台的能力之上,拥有过去积累的所有经验,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越来越强。当企业坚持对 IT 长期投入时,就会形成复利效应,让这个孩子所能贡献的价值越来越大。最终受益的还是“爸爸”和“妈妈”。
## 如何做组织架构的选型?
当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要立刻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你也不要看完专栏,就跑去找 CEO “谈心”。
关于如何在“职能型研发组织”和“产品型研发组织”间做选型,我有三个比较关键的考量标准,供你参考:
第一,如果公司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建议选择职能型研发组织。比如说,产品经理、开发、测试的能力很差,还有很多技术挑战不好解决,这时不要冒失转型。
第二,如果技术挑战所剩不多,不要犹豫,建议转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
第三,通过设置技术管理办公室、云部门统一建设基础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降低对于大多数开发、测试的专业能力要求。对于 200 人以下的研发团队,设置一个技术管理组织就可以,将研发规范管理和基础平台能力建设两个功能凝聚在一起;如果团队规模超过 200 人,就要尝试分成技术管理办公室和云部门,前者负责研发管理规范,后者负责基础技术平台的研发。
你可能会说,我还没有权利做组织架构设计和调整,我能得到什么呢?在专栏的第一章,我讲过,要学习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现在,你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好好想一想,这套调整方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你是个项目经理,可以想想做过的项目,调整自己的视角,想想如何利用类似的思维模式解决项目问题;如果你是个架构师,想想这个和架构设计有什么异曲同工的地方?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测试经理还是资深开发人员,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想想有什么触类旁通的问题。
虽然以上管理措施,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权立刻执行,但要学着先听、先了解。交流得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成功的高层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提前接触这些内容,有助于你拔高自身认知,更清晰地看待当下的成长路径和工作目标。
同时也不能看过了就扔一边去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记着来拿出来重温一下,会特别有好处!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此后的每一讲都与中层管理者无缘,我们的内容将涉及多个层次、多个维度。
如果你已经是一名拥有决策权的高层管理者,那就太棒了,以上所讲方案均来自我在环球易购和彩食鲜的管理实践,欢迎留言与我交流技术与业务团队管理心得。
## 结语
到此为止,我们专栏第二章第一讲的内容,就接近尾声了,内容从认知部分跨越到管理部分,不知道你听得怎么样?
作为管理者,要学着带领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一讲,就是在讲如何搭建一支能适应“现代战争”组织形式的队伍。
接下来的两讲,我们会重点讲一讲如何加强协同效应、如何激发团队活力。这三讲,将共同构成技术团队管理的“三板斧”。
都做完了,就可以带团队去打胜仗了:每个季度定有挑战的目标,组织团队拿下这个目标。胜仗打得多了,就会养成赢的习惯,就会将“打胜仗”当作一种信仰。当这支团队再看到有挑战的任务时,就会兴奋地冲上去,然后拿下它!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各自企业内的“常胜将军”,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