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 遗留系统现代化:遗留系统的四化建设 你好,我是姚琪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遗留系统,对于老旧、过时,但又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遗留系统,听之任之只会埋下隐患,真正出现问题就为时已晚了。 不过在动手改造遗留系统之前,我们先要找准方向。其实相比遗留系统“治理”、“改造”,我们更强调的是“现代化(Modernization)”,也就是把遗留系统变为现代化的系统。这也是国际上更通用的提法。用“Legacy System Modernization”这个关键词,在Google上能搜到1380万条结果。 很多团队在对遗留系统进行“改造”或者“现代化”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盲目引入各种时髦的新技术,仿佛“新”就代表着“好”,就代表着方向正确。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近年来愈发流行的微服务架构,有些团队也不管自己的项目适不适合,上来就把一个“大泥球”式的遗留系统肢解成了几十个微服务。更有甚者,一个遗留系统拆成了几百个微服务,有些甚至一张表的“增、删、查、改”居然被拆成了四个服务。架构似乎“现代化”了,运维人员却“哭”了。 那遗留系统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到底是什么呢?结合上节课的分析,遗留系统在代码、架构、测试、DevOps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在此基础上,将代码和测试合并(因为它们说的都是代码的质量),并引入开发团队这个维度,就得到了遗留系统现代化的四个方向:**代码现代化、架构现代化、DevOps现代化和团队结构现代化**。 ## 代码现代化 代码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把遗留系统中丑陋的“祖传”代码重构成职责清晰、结构良好的优质代码。 之所以说遗留系统中的代码是“祖传”的,是因为它和其他祖传的东西类似,都是历史悠久、且不敢轻举妄动的。而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因为缺乏测试,无法快速验证修改的正确性。而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没有测试,又是因为代码写得不可测。可测试的代码和代码的测试是相互依存的,其中一个做到了,另一个也很容易做到,而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做到,另一个也必然无法做到。 **因此代码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遗留系统的代码进行安全的可测试化重构**。 在正常情况下,重构应该是在充分的自动化测试的保护下进行的。但对于没有测试的代码,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重构,将代码重构成可以写测试的程度,然后再补上大量的测试,进而在有充分测试覆盖的情况下,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重构。 后面的课程我还会详细讲解如何进行可测试化重构,但在这里我想先举一个小例子,来让你有个感性认识。比如下面的代码,我想测试if的逻辑,当Dao的方法返回一个null时,这段代码会抛出一个异常。 ```java public class EmployeeService { public EmployeeDto getEmployeeDto(long employeeId) { EmployeeDao employeeDao = new EmployeeDao(); // 访问数据库获取一个Employee Employee employee = employeeDao.getEmployeeById(employeeId); if (employee == null) { throw new EmployeeNotFoundException(employeeId); } return convertToEmployeeDto(employee); } } ``` 看到这样的代码,你可能会说,这质量还行啊,可读性不错,职责也比较清晰。的确是这样,但这样的代码却是不可测的。因为EmployeeDao内部会访问数据库,从中读取出一个Employee对象。而这个EmployeeDao是在方法内通过new的方式直接构造的,就意味着这个方法对EmployeeDao的依赖是固定的,无法解耦的。 要知道在单元测试中,我们是不可能直接访问真实的数据库的,因此要想测试这样的方法,只能先对它进行可测试化重构,也就是先将它重构为可测试的代码。 什么样的代码叫可测试的呢?比如下面这样: ```java public class EmployeeService { private EmployeeDao employeeDao; public EmployeeService(EmployeeDao employeeDao) { this.employeeDao = employeeDao; } public EmployeeDto getEmployeeDto(long employeeId) { Employee employee = employeeDao.getEmployeeById(employeeId); if (employee == null) { throw new EmployeeNotFoundException(employeeId); } return convertToEmployeeDto(employee); } } ``` 通过这次重构,我们把会访问数据库的EmployeeDao提取成类的私有字段,通过构造函数传入到EmployeeService中来,在getEmployeeDto方法中,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个EmployeeDao实例,不用再去构造了。由于传入的EmployeeDao并不是EmployeeService构造的,所以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就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解耦的。 如果我们传入EmployeeService的是一个new出来的EmployeeDao,那和原来的方法一样,仍然会去访问数据库;如果传入的是一个EmployeeDao的子类,而这个子类不会去访问数据库,那么getEmployeeDto这个方法就不会直接访问数据库,它就变成可测试的了。比如我们传入这样的一个子类: ```java public class InMemoryEmployeeDao extends EmployeeDao { @Override public Employee getEmployeeById(long employeeId) { return null; } } ``` 这样,想测试原方法中if的代码逻辑就非常方便了。 这里我们使用的重构手法叫做**提取接缝(Extract Seem)**,至于什么是接缝,以及还有哪些可测试化重构的手法先按下不表,后面课里我会细说,你先有个初步印象就好。 当代码可测了,我们就可以为它们添加足够的测试,提供质量保障。然后,在测试的保障下进行安全的重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祖传”代码重构得让人耳目一新。当代码结构良好了,再实现下一个代码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是良好的分层结构。 ## 架构现代化 遗留系统现代化的第二个方向是架构现代化。看到“架构现代化”这几个字,有些同学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微服务架构或云原生架构。然而我们前面说过,新不代表正确。在团队的开发能力、DevOps能力和运维能力不足的时候,引入微服务,反而会将团队推向更痛苦的深渊。 有时候我们常常把软件系统比作一个城市,把系统架构和城市建设做类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以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反而会被周围新建的高楼大厦包裹成为一个城中村。治理这些城中村,就叫“改造老城区”。 有时候老城区的设计和规划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足以满足城市的发展。比如市政府通过一些集中的招商引资后,很多企业都要来这里建厂,但老城区显然没有足够的空间。这时候很多城市都会新建一个城区,有些地方叫开发区,有些地方干脆直接就叫新区。我们将这称之为“建设新城区”。 同样,遗留系统的架构现代化,我们也可以分成“改造老城区”和“建设新城区”两类模式。 **改造老城区模式是指对遗留系统内部的模块进行治理、让模块内部结构合理、模块之间职责清晰的一系列模式。**前端方面包括单页应用注入、微前端等,后端包括抽象分支、扩张与收缩等,数据库端包括变更数据所有权、将数据库作为契约等。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3/41/038a1616b382744261c92ed7945e0c41.jpg?wh=3840x1859) **建设新城区模式是指将遗留系统内部的某个模块拆分到外面,或将新需求实现在遗留系统外部的一系列模式。**包括绞杀植物、冒泡上下文等。为了对新建立的新城区予以各种支持,老城区还可以通过提供API、变动数据捕获、事件拦截等各种模式,与新城区进行集成。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3/21/63015b42d785dd8328ef1a618624d521.jpg?wh=1920x992) 看到这么多专业名词,你可能应接不暇,别担心,后面课里这些内容都会详细展开。总之,只有“改造老城区”和“建设新城区”齐头并进,遗留系统架构的现代化版图才算完整。 ## DevOps现代化 代码和架构现代化了,DevOps的现代化也不能落后。它对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现代化的DevOps平台,代码和架构现代化所带来的优势,就无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假如在代码和架构优化后,需求的开发时间缩短了一倍,那么大家对于新需求上线的时间点自然也有新的期待。然而落后的DevOps水平反而会让这个时间变得更长,因为单体架构变成微服务了,DevOps的难度增加了。 DevOps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却很足。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开始了DevOps转型,很多项目都声称自己建立了持续集成流水线,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只学其表不学其里。 而遗留系统的状况就更惨不忍睹了,它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自动化,或仅仅是一两句简单的构建命令。像我在第一节课里举的例子那样,在开发机上打包、靠人工用移动硬盘部署的项目还比比皆是。因此,遗留系统的DevOps现代化与其说是一种改进,不如说是从0到1的建设。这一部分可以和代码、架构的治理并行,甚至可以更早。先把平台搭起来,再逐步往上添加内容。对于大多数遗留系统来说,有一个可以对代码进行构建、打包的流水线,就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要从头开始搭建一个DevOps平台,包括代码、构建、测试、打包、发布、配置、监控等多个方面。这其中的代码和测试有一部分是和代码现代化重叠的,代码现代化的课里我会一并说给你听。剩下的几个部分再专门用一节课来详细讲述。 ## 团队结构现代化 如果说代码、架构和DevOps的现代化还好理解的话,那这个团队结构现代化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开发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这个团队的交付效率、产品质量,甚至项目成败,而很多人还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有一本新书,叫做Team Topologies,中文直译就是团队拓扑。一上市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将团队放到了软件开发的第一位,提出了四种团队拓扑结构和三种团队交互模式。四种团队拓扑包括业务流团队、复杂子系统团队、平台团队和赋能团队。三种团队交互模式包括协作、服务和促进。我们在进行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规划时,应该参考这四种团队拓扑。去年这本书的中文版——《高效能团队模式》也已经上市了。 我们对于团队结构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围绕这本书的内容展开的。因为我发现,遗留系统中团队的问题,有时比遗留系统本身更大。比如很多遗留系统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在维护,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根本得不到团队的支持;再比如一些遗留系统的“老人”对系统比较熟悉,因此任何新启动的专项治理小组都会邀请他们加入,导致这些人的变动十分频繁,上下文切换的成本极其高昂。 团队拓扑不仅对遗留系统至关重要,对一个新系统如何组建开发团队、团队之间如何沟通协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后面我专门用一节课为你详细展开。 ##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遗留系统的四个现代化。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这样做本质上就是**将先进的、现代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应用到遗留系统上**,让遗留系统重获新生、保持活力。是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遗留系统之所以成为遗留的,就是因为既缺乏现代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又没有随着潮流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e4/c2c9b09b10109abec6189df04a8b5ee4.jpg?wh=9470x7437 "遗留系统的四个现代化") 遗憾的是,这里还应该引入一个“需求现代化”,但是在权衡之后我将它删除了。因为一个企业里的需求方与开发方是不同的部门,要想进行需求的现代化,必然要让需求部门参与进来。然而国内很多企业的需求部门和开发部门,还无法亲密无间地展开合作。我们甚至有信心对开发部门内部的团队结构进行重组,但却没信心让需求人员改变工作习惯。 无论如何,在做到代码、架构、DevOps、团队结构四个现代化之后,遗留系统的现代化之路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在着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治理之前,我们还需要先掌握遗留系统现代化的三个原则。即: 1.以降低认知负载为前提 2.以假设驱动为指引 3.以增量演进为手段 这是我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在遗留系统现代化中的许多举措,都符合这三个原则。忽视了它们,四个现代化之路很可能背道而驰。[下节课](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507513)我们就从修改需求的场景出发,聊一聊为啥要遵循“以降低认知负载为前提”这个原则。 ## 思考题 感谢你学完了这节课的内容,今天的思考题是这样的: 你所在的遗留系统架构是什么样的?如果是单体架构,是否打算将其拆分为微服务?打算怎么拆?如果是分布式架构(不一定是微服务),是如何运维的? 欢迎你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思考,我们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