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 活都来不及干了,还有空注意代码风格?! 你好,我是蔡元楠,是极客时间《大规模数据处理实战》的作者。今天是我第二次受邀来我们专栏分享了,很高兴再次见到你。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活都来不及干了,还有空注意代码风格吗?! 许多来Google参观的人,用完洗手间后,都会惊奇而略带羞涩地问:“你们马桶前面的门上,贴着的Python编程规范,是用来搞笑的吗?” 这事儿还真不是搞笑,Google对编码规范的要求极其严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编程规范这件事儿。 对于编程规范(style guide) 的认知,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第一阶段:知道编程规范有用,整个公司都要求使用驼峰式命名。而后面的阶段,比如为什么和怎么做,就并不了解了。 但在Google,对于编程规范的信仰,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给你简单介绍几点。 1. 每一个语言都有专门的委员会(Style Committee)制定全公司强制的编程规范,和负责在编程风格争议时的仲裁人(Style Arbiters)。 2. 在每个语言相应的编程规范群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讨论和辩论。新达成的共识会被写出“大字报”张贴在厕所里,以至于每个人甚至来访者都能用坐着的时候那零碎的5分钟阅读。 3. 每一个代码提交,类似于Git里diff的概念,都需要至少两次代码评审(code review),一次针对业务逻辑,一次针对可读性(readability review)。所谓的可读性评审,着重在代码风格规范上。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够成为可读性评审人(readability reviewer)。 4. 有大量的开发自动化工具,确保以上的准则得到强制实施。例如,代码提交前会有linter做静态规则检查,不通过是无法提交代码的。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怎样的感受?我自己十分认同这样的工程师文化,所以今天,我会给你介绍清楚两点: * Python的编程规范为什么重要,这对于业务开发来说,究竟有没有帮助? * 有哪些流程和工具,可以整合到已有的开发流程中,让你的编程规范强制自动执行呢?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引用两个条例来举例,分别是: * 《8号Python增强规范》(Python Enhacement Proposal #8),以下简称PEP8; * 《Google Python 风格规范》(Google Python Style Guide),以下简称Google Style,这是源自Google内部的风格规范。公开发布的社区版本,是为了让Google旗下所有Python开源项目的编程风格统一。([http://google.github.io/styleguide/pyguide.html](http://google.github.io/styleguide/pyguide.html)) 相对来说,Google Style是比PEP8更严格的一个编程规范。因为PEP8的受众是个人和小团队开发者,而Google Style能够胜任大团队,企业级,百万行级别代码库。他们的内容,后面我也会简单说明。 ## 统一的编程规范为什么重要? 用一句话来概括,统一的编程规范能提高开发效率。而开发效率,关乎三类对象,也就是阅读者、编程者和机器。他们的优先级是**阅读者的体验 >> 编程者的体验 >> 机器的体验**。 ### 阅读者的体验>>编程者的体验 写过代码的人可能都有体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真正在打字的时间,远比阅读或者debug的时间要少。事实正是如此,研究表明,软件工程中80%的时间都在阅读代码。所以,为了提高开发效率,我们要优化的,不是你的**打字时间**,而是**团队阅读的体验**。 其实,不少的编程规范,本来就是为了优化读者体验而存在的。举个例子,对于命名原则,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所理解,PEP8第38条规定命名必须有意义,不能是无意义的单字母。 有些人可能会说,啊,编程规范好烦哟,变量名一定要我写完整,打起来好累。但是当你作为阅读者时,一定能分辨下面两种代码的可读性不同: ``` # 错误示例 if (a <= 0): return elif (a > b): return else: b -= a # 正确示例 if (transfer_amount <= 0): raise Exception('...') elif (transfer_amount > balance): raise Exception('...') else: balance -= transfer_amount ``` 再举一个例子,Google Style 2.2条规定,Python代码中的import对象,只能是package或者module。 ``` # 错误示例 from mypkg import Obj from mypkg import my_func my_func([1, 2, 3]) # 正确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ypkg np.array([6, 7, 8]) ``` 以上错误示例在语法上完全合法(因为没有符号冲突name collisions),但是对于读者来讲,它们的可读性太差了。因为my\_func这样的名字,如果没有一个package name提供上下文语境,读者很难单独通过my\_func这个名字来推测它的可能功能,也很难在debug时根据package name找到可能的问题。 反观正确示例,虽然array是如此大众脸的名字,但因为有了numpy这个package的暗示,读者可以一下子反应过来,哦,这是一个numpy array。不过这里要注意区别,这个例子和符号冲突(name collisions)是正交(orthogonal)的两个概念,即使没有符号冲突,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import规范。 ### 编程者的体验 >> 机器的体验 说完了阅读者的体验,再来聊聊编程者的体验。我常常见到的一个错误倾向,是过度简化自己的代码,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盲目地使用Python的list comprehension。 ``` # 错误示例 result = [(x, y) for x in range(10) for y in range(5) if x * y > 10] ``` 我敢打赌,一定很少有人能一口气写出来这么复杂的list comprehension。这不仅容易累着自己,也让阅读者看得很累。其实,如果你用一个简单的for loop,会让这段代码更加简洁明了,自己也更为轻松。 ``` # 正确示例 result = [] for x in range(10): for y in range(5): if x * y > 10: result.append((x, y)) ``` ### 机器的体验也很重要 讲完了编程者和阅读者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了机器的体验。我们最终希望代码能正确、高效地在电脑上执行。但是,一些危险的编程风格,不仅会影响程序正确性,也容易成为代码效率的瓶颈。 我们先来看看 is 和 == 的使用区别。你能看出下面的代码的运行结果吗? ``` # 错误示例 x = 27 y = 27 print(x is y) x = 721 y = 721 print(x is y) ``` 看起来is是比较内存地址,那么两个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可是实际上打印出来的,却分别是True和False! 原因是在CPython(Python的C实现)的实现中,把-5到256的整数做成了singleton,也就是说,这个区间里的数字都会引用同一块内存区域,所以上面的27和下面的27会指向同一个地址,运行结果为True。 但是-5到256之外的数字,会因为你的重新定义而被重新分配内存,所以两个721会指向不同的内存地址,结果也就是False了。 所以,即使你已经清楚,is比较对象的内存地址,你也应该在代码风格中,避免去用is比较两个Python整数的地址。 ``` # 正确示例 x = 27 y = 27 print(x == y) x = 721 y = 721 print(x == y) ``` 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再看==在比较值的时候,是否总能如你所愿呢?同样的,你可以自己先判断一下运行结果。 ``` # 错误示例 x = MyObject() print(x == None) ``` 打印结果是False吗?不一定。因为对于类来说,==的结果,取决于它的\_\_eq\_\_()方法的具体实现。MyObject的作者完全可能这样实现: ``` class MyObject(object): def __eq__(self, other): if other: return self.field == other.field return True ``` 正确的是在代码风格中,当你和None比较时候永远使用 is: ``` # 正确示例 x = MyObject() print(x is None) ``` 上面两个例子,我简单介绍了通过编程风格的限制,让is 和 == 的使用更安全。不过,光注意这两点就可以了吗?不要忘记,Python中还有隐式布尔转换。比如: ``` # 错误示例 def pay(name, salary=None): if not salary: salary = 11 print(name, "is compensated", salary, "dollars") ``` 如果有人调用 pay(“Andrew”, 0) ,会打印什么呢?“Andrew is compensated 11 dollars”。当你明确想要比较对象是否是None时,一定要显式地用 is None。 ``` # 正确示例 def pay(name, salary=None): if salary is not None: salary = 11 print(name, "is compensated", salary, "dollars") ``` 这就是为什么,PEP8和Google Style都特别强调了,何时使用is, 何时使用 ==,何时使用隐式布尔转换。 不规范的编程习惯也会导致程序效率问题,我们看下面的代码有什么问题: ``` # 错误示例 adict = {i: i * 2 for i in xrange(10000000)} for key in adict.keys(): print("{0} = {1}".format(key, adict[key])) ``` keys()方法会在遍历前生成一个临时的列表,导致上面的代码消耗大量内存并且运行缓慢。正确的方式,是使用默认的iterator。默认的iterator不会分配新内存,也就不会造成上面的性能问题: ``` # 正确示例 for key in adict: ``` 这也就是为什么Google Style 2.8对于遍历方式的选择作出了限制。 相信读到这里,对于代码风格规范的重要性,你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果能够做到下一步,会让你和你的团队脱胎换骨,那就是和开发流程的完全整合。 ## 整合进开发流程的自动化工具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编程规范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显然,如果每次写代码,都需要你在代码规范上额外花很多时间的话,就达不到我们的初衷了。 首先,你需要根据你的具体工作环境,选择或者制定适合自己公司/团队的规范。市面上可以参考的规范,也就是我在开头提到的那两个,PEP8和Google Style。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你需要因地制宜。例如在Google,因为历史原因C++不使用异常,引入异常对整个代码库带来的风险已经远大于它的益处,所以在它的C++代码规范中,禁止使用异常。 其次,一旦确定了整个团队同意的代码规范,就一定要强制执行。停留在口头和大脑的共识,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如何执行呢?**靠强制代码评审和强制静态或者动态linter**。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强制”的意思,不是说如果不做就罚款。那就太low了,完全没有极客精神。我指的“强制”,是把共识写进代码里,让机器来自动化这些流程。比如: * 在代码评审工具里,添加必须的编程规范环节; * 把团队确定的代码规范写进Pylint里([https://www.pylint.org/](https://www.pylint.org/)),能够在每份代码提交前自动检查,不通过的代码无法提交。 整合之后,你的团队工作流程就会变成这样: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9/e3/29fd89f89825b18273083a8e03b044e3.png) ## 总结 学到这里,相信你对代码风格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代码风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乎阅读者的体验、编程者的体验和执行代码的机器体验。 当然,仅仅意识到代码风格重要,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具体分享了一些自动化代码风格检查的切实方法,比如强制代码评审和强制静态或者动态linter。总之还是那句话,我们强调编程规范,最终一定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而不是做额外功。 ## 思考题 在你个人或者团队的项目经验中,是否也因为编程规范的问题,踩过坑或者吵过架呢?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