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 管理沟通上有哪些常见的坑儿呢? 本文是关于管理沟通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六篇文章,都是在探讨如何帮管理者们应对管理沟通的问题和挑战的。这篇文章,我想聊聊技术管理者,尤其是新管理者们,常见的五类管理沟通误区。这些常见的表现和行为都来自于真实的管理场景中,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的下级管理者,甚至是你的上级管理者。下面,我们一起来“照照镜子”。 **第一类误区**,常见的说法有: 1. 在项目攻坚初期,有的技术管理者会这样说:“需求还没有出来,为什么我们团队要陪产品团队一起996?” 2. 当上级要求运营任务的时候,有些管理者会这样说:“为什么要我们团队傻傻地去点赞?这个又不在我们团队的职责范围内。” 3. 在评审产品设计的时候,有些技术管理者会这样说:“怎么会有这么二的设计,一点儿逻辑都没有!” 4. 在确认产品功能和效果的时候,有的产品团队管理者会这样说:“怎么研发老是自作主张,看不懂需求文档吗!” 上面这四个说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你不难发现,这类说法如果出自一名工程师或者一线产品经理之口,他们只是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做法,给出了基于自己角色的观点和态度,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出自一位管理者之口,无论是技术团队的管理者,还是产品团队的管理者,其“视角”就未免有些低了。这类说法背后的逻辑是:这不是我团队的事儿,问题都是别人团队的。所以我把它们归纳为**沟通视角问题:沟通仅从自己出发,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认知不够**。 对此,我只想阐述一个简单的逻辑:**一线员工是用工作量来评估价值的,他们只要做出了自己该做的,就是有价值的;而管理者是用团队业绩来评估价值的,即便不是管理者个人的原因,只要结果是团队不出业绩,那么管理者的价值就很难体现**。而且,如果“不幸”其团队成员都很能干的话,就更加凸显出管理者的失败。 所以,管理者要做出好的业绩,就需要站高一层,站在自己上级的视角来和各个团队协同,以收获共同期待的成果。并且大部分时候,帮合作团队一起做好工作,也是为了自己的业绩,你并不会吃亏。 **第二类误区**,常见的说法有: 1. 上级问:“按照计划进度不是要到60%了吗,怎么才到40%啊?”有的管理者这样回答:“这也不能怪我啊,产品变更需求了!” 2. 上级问:“约定好的流程为什么没有走呢?”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为啥其他人不走流程你就不说,我已经很认真了啊,流程有这么多问题,我工作又这么紧张……” 3. 合作者说:“这里有个问题,帮忙看看怎么回事吧。”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这不可能,肯定是你看错了”,或者说:“只能做成这样子,我也没办法。” 4. 合作者问:“这个BUG有多大影响?”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我估不出来,你找别人吧!” 对于以上四个管理者的回应,如果你是他的上级或合作者,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我估计你会有如下两个直接反应: 1. 疑惑和僵住:“我也没说啥啊,咋就毛了呢?这话茬没法接下去了啊……” 2. 远离和放弃:“这人说不得啊,没法交流,以后少打交道吧。” 无论是哪个反应,对于这位管理者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消极负向的结果。由于这类管理者总是以为对方在针对自己,过于敏感,所以我把这类问题归纳为**沟通姿态问题:总是在防卫,随时准备战斗**。 对此,我想说,**防卫姿态对于管理者做好工作不会有正向价值,长此以往,就等于关闭了别人提供帮助的大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显然是个双输的结果**。所以,工作中最好还是以做事为主,少考虑一些个人感受。如果就事论事地去沟通问题,反而会赢得更多合作者的尊重。 **第三类误区**,常见的说法有: 1. 管理者这样对下属说:“你怎么这么不靠谱,这么简单的事儿你都搞不定!” 2. 对下属相似的说法还有:“你能不能务实一些?你能不能踏实一些?你能不能努力一些?你能不能用点脑子……” 3. 管理者这样抱怨合作方:“太脑残了,就没见过你这样的!” 4. 管理者这样对合作的产品经理或设计师说:“你到底懂不懂怎么做产品,你根本就不懂设计。” 对于以上四类说法,或许有两种可能: 1. 管理者就是想发泄情绪; 2. 管理者借情绪表达自己对下属和合作方的期待。 只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这样的说法都换不来下属和合作方的改变。 原因在于,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沟通,你已经给对方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而一旦给人贴上了标签,对方也就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意愿,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动力。因为“反正在你心目中已经是这样的一个人了,何必徒劳无功呢!你爱咋滴咋滴,实在不行我走人”。所以,我把这类问题归纳为**沟通方式问题:先给人贴标签,对人不对事**。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自己这个沟通方式的弊端的话,你将会承担这样的损失: 1. 别人成了你眼中的“屡教不改”,你看不到别人的改变。 2. 你在别人心中失去了管理者的威信,大家会觉得你没有管理者的胸襟和风范。 3. 和你同心同德的人越来越少,团队人心涣散。 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解决起来倒也简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地来讨论事情。前面几篇文章中探讨的情绪管理和沟通工具的内容,都对此会有帮助。 **第四类误区**,常见的情形有: * 你发了一条消息石沉大海…… * 你发了一封邮件石沉大海…… * 你安排了一项任务石沉大海…… 然后开始扯皮: * “我说了啊;我发了啊;我安排了啊;我通知了啊……” * “我没看到;我没收到;我没注意;我不会做;我觉得没那么重要;我觉得没那么急;我没时间;我看不懂;不该是我干……” 上述这类沟通问题如果还出现在技术管理者身上,我表示非常遗憾。问个技术人才能懂的问题:你做模块间通信都知道用TCP/IP协议,要完成三次握手,为啥你做管理所建立的沟通机制,就总用UDP的方式呢? 显然,这类问题就出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闭环”意识,认为消息和邮件发出去了,接收到的人就应该都及时看到;任务安排出去了,别人就得无失真地接收到。因此,我把这类问题归纳为**沟通意识问题:沟通没有形成闭环**。 既然是意识问题,应对这类问题的办法也是建立觉察,意识到这一点:**不能默认对方一定能收到,而且不能默认对方理解的和你想的是一致的**。所以,对于你关心的问题,一定要去确认清楚,跟进到底,形成沟通闭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之前文章中介绍的“回放话术”可以帮你把确认工作做得更加充分。 **第五类误区**,常见的情形有: 1. “这个规定太不合理了,没法遵守!” 2. “我们在指定日期肯定做不完,没戏!” 3. “这个设计很不合理,完全不考虑用户体验!” 4. “团队的氛围太差了,郁闷!” 关于上面这四类说法,即便你不是这样的管理者,想必你也肯定和这样的管理者打过交道吧?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发泄抱怨,并没有给出应对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所以我把这类问题归纳为**沟通初衷问题:只给抱怨不给建议**。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清楚一点,的确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掌控之外的,其中不乏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发泄抱怨则意味着我们内心深处已经对此无能无力了**。而实际上,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把一个40分的状态改善到60分就行了,或者即便没有改善到60分,我们也把事情往好的方向上推进了一点点,这也是我们的价值。而抱怨除了把负面情绪感染给团队之外,收获不到任何正向的价值。 应对这类问题,需要做的是**意图转换**,如前面第33篇文中介绍的,从“我不要……”转换到“我想要……”,然后看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比如对于上述四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 1. “这个规定太不合理了,没法遵守!”——那么,怎么样就合理了? 2. “我们在指定日期肯定做不完,没戏!”——那么,什么条件满足之后,就能做完呢?或者,认为什么时候能做完? 3. “这个设计很不合理,完全不考虑用户体验!”——那么,怎么样会合理一些呢? 4. “团队的氛围太差了,郁闷!”——那么,怎么做氛围会变好一点点呢? 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相信你会有“意外”的发现,而正是这些“意外”的发现,才是你的创造力、价值以及管理能力的体现。 好了,关于管理沟通的误区,到这里,我们一共探讨了五类: 1. **视角问题:沟通仅从自己出发,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认知不够**。 2. **姿态问题:总是在防卫,随时准备战斗**。 3. **方式问题:先给人贴标签,对人不对事**。 4. **意识问题:沟通没有形成闭环**。 5. **初衷问题:只给抱怨不给建议**。 这五类问题,是管理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除此之外,我相信你还会找出很多其他管理沟通上的问题,这也正是沟通复杂的地方。不过,就上面这五类最集中的问题,如果我们“照照镜子”的话,肯定是能看到自己的一些“轮廓”的,不是吗? 至此,关于管理沟通的内容,我们就探讨完了。沟通是个大话题,市面上沟通培训的课程和知识也非常多。在这个专栏中,我主要从技术管理者的角度和实际工作场景出发,先后讲解了**管理沟通框架、沟通层次图、情绪管理**,以及**向上、横向**和**向下三大沟通场景**,今天又介绍了常见的一些沟通误区。希望这些内容可以为技术管理岗位上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