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 分布式选举:国不可一日无君 你好,我是聂鹏程。今天,我来继续带你打卡分布式核心技术。 相信你对集群的概念并不陌生。简单说,集群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服务器组建而成,每个服务器都是一个节点。我们经常会听到数据库集群、管理集群等概念,也知道数据库集群提供了读写功能,管理集群提供了管理、故障恢复等功能。 接下来,你开始好奇了,对于一个集群来说,多个节点到底是怎么协同,怎么管理的呢。比如,数据库集群,如何保证写入的数据在每个节点上都一致呢? 也许你会说,这还不简单,选一个“领导”来负责调度和管理其他节点就可以了啊。 这个想法一点儿也没错。这个“领导”,在分布式中叫做主节点,而选“领导”的过程在分布式领域中叫作分布式选举。 然后,你可能还会问,怎么选主呢。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个谜底吧。 ## 为什么要有分布式选举? 主节点,在一个分布式集群中负责对其他节点的协调和管理,也就是说,其他节点都必须听从主节点的安排。 主节点的存在,就可以保证其他节点的有序运行,以及数据库集群中的写入数据在每个节点上的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是指,数据在每个集群节点中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不同的情况。 当然,如果主故障了,集群就会天下大乱,就好比一个国家的皇帝驾崩了,国家大乱一样。比如,数据库集群中主节点故障后,可能导致每个节点上的数据会不一致。 **这,就应了那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对应到分布式系统中就是“集群不可一刻无主”**。总结来说,选举的作用就是选出一个主节点,由它来协调和管理其他节点,以保证集群有序运行和节点间数据的一致性。 ## 分布式选举的算法 那么,如何在集群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呢?这是一个技术活儿,目前常见的选主方法有基于序号选举的算法( 比如,Bully算法)、多数派算法(比如,Raft算法、ZAB算法)等。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这几种算法吧。 ### 长者为大:Bully算法 Bully算法是一种霸道的集群选主算法,为什么说是霸道呢?因为它的选举原则是“长者”为大,即在所有活着的节点中,选取ID最大的节点作为主节点。 在Bully算法中,节点的角色有两种:普通节点和主节点。初始化时,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都是普通节点,并且都有成为主的权利。但是,当选主成功后,有且仅有一个节点成为主节点,其他所有节点都是普通节点。当且仅当主节点故障或与其他节点失去联系后,才会重新选主。 Bully算法在选举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3种消息: * Election消息,用于发起选举; * Alive消息,对Election消息的应答; * Victory消息,竞选成功的主节点向其他节点发送的宣誓主权的消息。 Bully算法选举的原则是“长者为大”,意味着它的**假设条件是,集群中每个节点均知道其他节点的ID。**在此前提下,其具体的选举过程是: 1. 集群中每个节点判断自己的ID是否为当前活着的节点中ID最大的,如果是,则直接向其他节点发送Victory消息,宣誓自己的主权; 2. 如果自己不是当前活着的节点中ID最大的,则向比自己ID大的所有节点发送Election消息,并等待其他节点的回复; 3. 若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本节点没有收到其他节点回复的Alive消息,则认为自己成为主节点,并向其他节点发送Victory消息,宣誓自己成为主节点;若接收到来自比自己ID大的节点的Alive消息,则等待其他节点发送Victory消息; 4. 若本节点收到比自己ID小的节点发送的Election消息,则回复一个Alive消息,告知其他节点,我比你大,重新选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54/91385c487255ba0179d8e9538ed8f154.png) 目前已经有很多开源软件采用了Bully算法进行选主,比如MongoDB的副本集故障转移功能。MongoDB的分布式选举中,采用节点的最后操作时间戳来表示ID,时间戳最新的节点其ID最大,也就是说时间戳最新的、活着的节点是主节点。 **小结一下**。Bully算法的选择特别霸道和简单,谁活着且谁的ID最大谁就是主节点,其他节点必须无条件服从。这种算法的优点是,选举速度快、算法复杂度低、简单易实现。 但这种算法的缺点在于,需要每个节点有全局的节点信息,因此额外信息存储较多;其次,任意一个比当前主节点ID大的新节点或节点故障后恢复加入集群的时候,都可能会触发重新选举,成为新的主节点,如果该节点频繁退出、加入集群,就会导致频繁切主。 ### 民主投票:Raft算法 Raft算法是典型的多数派投票选举算法,其选举机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民主投票机制类似,核心思想是“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说,Raft算法中,获得投票最多的节点成为主。 采用Raft算法选举,集群节点的角色有3种: * **Leader**,即主节点,同一时刻只有一个Leader,负责协调和管理其他节点; * **Candidate**,即候选者,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Candidate,节点在该角色下才可以被选为新的Leader; * **Follower**,Leader的跟随者,不可以发起选举。 Raft选举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 初始化时,所有节点均为Follower状态。 2. 开始选主时,所有节点的状态由Follower转化为Candidate,并向其他节点发送选举请求。 3. 其他节点根据接收到的选举请求的先后顺序,回复是否同意成为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轮选举中,一个节点只能投出一张票。 4. 若发起选举请求的节点获得超过一半的投票,则成为主节点,其状态转化为Leader,其他节点的状态则由Candidate降为Follower。Leader节点与Follower节点之间会定期发送心跳包,以检测主节点是否活着。 5. 当Leader节点的任期到了,即发现其他服务器开始下一轮选主周期时,Leader节点的状态由Leader降级为Follower,进入新一轮选主。 节点的状态迁移如下所示(图中的term指的是选举周期):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c/b8/fc0f00a3b7c9290bc91cb4d8721dc6b8.png) 请注意,**每一轮选举,每个节点只能投一次票。**这种选举就类似人大代表选举,正常情况下每个人大代表都有一定的任期,任期到后会触发重新选举,且投票者只能将自己手里唯一的票投给其中一个候选者。对应到Raft算法中,选主是周期进行的,包括选主和任值两个时间段,选主阶段对应投票阶段,任值阶段对应节点成为主之后的任期。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如果主节点故障,会立马发起选举,重新选出一个主节点。 Google开源的Kubernetes,擅长容器管理与调度,为了保证可靠性,通常会部署3个节点用于数据备份。这3个节点中,有一个会被选为主,其他节点作为备。Kubernetes的选主采用的是开源的etcd组件。而,etcd的集群管理器etcds,是一个高可用、强一致性的服务发现存储仓库,就是采用了Raft算法来实现选主和一致性的。 **小结一下。**Raft算法具有选举速度快、算法复杂度低、易于实现的优点;缺点是,它要求系统内每个节点都可以相互通信,且需要获得过半的投票数才能选主成功,因此通信量大。该算法选举稳定性比Bully算法好,这是因为当有新节点加入或节点故障恢复后,会触发选主,但不一定会真正切主,除非新节点或故障后恢复的节点获得投票数过半,才会导致切主。 ### 具有优先级的民主投票:ZAB算法 ZAB(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选举算法是为ZooKeeper实现分布式协调功能而设计的。相较于Raft算法的投票机制,ZAB算法增加了通过节点ID和数据ID作为参考进行选主,节点ID和数据ID越大,表示数据越新,优先成为主。相比较于Raft算法,ZAB算法尽可能保证数据的最新性。所以,ZAB算法可以说是对Raft算法的改进。 使用ZAB算法选举时,集群中每个节点拥有3种角色: * **Leader**,主节点; * **Follower**,跟随者节点; * **Observer**,观察者,无投票权。 选举过程中,集群中的节点拥有4个状态: * **Looking状态**,即选举状态。当节点处于该状态时,它会认为当前集群中没有Leader,因此自己进入选举状态。 * **Leading状态**,即领导者状态,表示已经选出主,且当前节点为Leader。 * **Following状态**,即跟随者状态,集群中已经选出主后,其他非主节点状态更新为Following,表示对Leader的追随。 * **Observing状态**,即观察者状态,表示当前节点为Observer,持观望态度,没有投票权和选举权。 投票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三元组(server\_id, server\_zxID, epoch),其中server\_id表示本节点的唯一ID;server\_zxID表示本节点存放的数据ID,数据ID越大表示数据越新,选举权重越大;epoch表示当前选取轮数,一般用逻辑时钟表示。 ZAB选举算法的核心是“少数服从多数,ID大的节点优先成为主”,因此选举过程中通过(vote\_id, vote\_zxID)来表明投票给哪个节点,其中vote\_id表示被投票节点的ID,vote\_zxID表示被投票节点的服务器zxID。**ZAB算法选主的原则是:server\_zxID最大者成为Leader;若server\_zxID相同,则server\_id最大者成为Leader。** 接下来,我以3个Server的集群为例,此处每个Server代表一个节点,与你介绍ZAB选主的过程。 第一步:当系统刚启动时,3个服务器当前投票均为第一轮投票,即epoch=1,且zxID均为0。此时每个服务器都推选自己,并将选票信息广播出去。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f/29/2fddb05e71c14c7af437e9a5d558dc29.png) 第二步:根据判断规则,由于3个Server的epoch、zxID都相同,因此比较server\_id,较大者即为推选对象,因此Server 1和Server 2将vote\_id改为3,更新自己的投票箱并重新广播自己的投票。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5/57/25a37bb2edb2894dc7f4ea6fe2cce757.png) 第三步:此时系统内所有服务器都推选了Server 3,因此Server 3当选Leader,处于Leading状态,向其他服务器发送心跳包并维护连接;Server1和Server2处于Following状态。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c8/ee3612f641c037021595e383eb5336c8.png) **小结一下**。ZAB算法性能高,对系统无特殊要求,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信息,若节点中有n个节点,每个节点同时广播,则集群中信息量为n\*(n-1)个消息,容易出现广播风暴;且除了投票,还增加了对比节点ID和数据ID,这就意味着还需要知道所有节点的ID和数据ID,所以选举时间相对较长。但该算法选举稳定性比较好,当有新节点加入或节点故障恢复后,会触发选主,但不一定会真正切主,除非新节点或故障后恢复的节点数据ID和节点ID最大,且获得投票数过半,才会导致切主。 ### 三种选举算法的对比分析 好了,我已经带你理解了分布式选举的3种经典算法,即Bully算法、Raft算法和ZAB算法。那么接下来,我就从消息传递内容、选举机制和选举过程的维度,对这3种算法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以帮助你理解记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4/7e/e411f24b0b03991ad761134dfc3dff7e.jpg) ## 知识扩展:为什么“多数派”选主算法通常采用奇数节点,而不是偶数节点呢? 多数派选主算法的核心是少数服从多数,获得投票多的节点胜出。想象一下,如果现在采用偶数节点集群,当两个节点均获得一半投票时,到底应该选谁为主呢? 答案是,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选出主,必须重新投票选举。但即使重新投票选举,两个节点拥有相同投票数的概率也会很大。因此,多数派选主算法通常采用奇数节点。 这,也是大家通常看到ZooKeeper、 etcd、Kubernetes等开源软件选主均采用奇数节点的一个关键原因。 ## 总结 今天,我首先与你讲述了什么是分布式选举,以及为什么需要分布式选举。然后,我和你介绍了实现分布式选举的3种方法,即:Bully算法、Raft算法,以及ZooKeeper中的ZAB算法,并通过实例与你展示了各类方法的选举流程。 我将今天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来帮助你加深理解与记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bd/04dfd1e4b8a1558fcbfa1bb8a9b077bd.png) ## 思考题 1. 分布式选举和一致性的关系是什么? 2. 你是否见到过一个集群中存在双主的场景呢? 我是聂鹏程,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