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谋篇布局:如何为主题搭建一个好的结构? 你好,我是涵柏。欢迎你跟我继续学习写作。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写作主题。紧接着我们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了,如何为这个主题搭建一个好的结构。 事实上,这个问题常常被忽略。我曾经和一些想学习写作的朋友讨论过,问他们“确定好主题之后会做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根据资料开始写作,写完以后再来调整文章结构”。好像即便在写作之前,不考虑结构,也不会影响最终的文章。 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为主题找到一个好的结构,就像是有了一幅路线图,**它为我们的主题提供了执行的步骤和模块。**不仅如此,一个精心安排的结构,能让读者更快地进入角色,明白写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那么接下来我就围绕“结构”这个主题,和你分享一些我的经验。请你带着这样3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1. 如何为你的文章找到主心骨? 2. 怎么在主心骨的基础上长出骨架? 3. 怎么展开骨架? ## 一句话法则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为你的文章找到主心骨? 好的文章一定是饱满的,而饱满的表达一定需要一副好骨架。其中,主心骨是必要的,它决定了这篇文章能否打动人,是否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价值。 那怎么确定主心骨呢?简单说,就是用一句话来确定文章的主线,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句话法则**”。 这个法则不是我发明的,它由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麦基提出。他在自己的著作《故事》这本书中提到,“文章的真正主线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连贯的句子,**这个句子一定能够清晰地概括整篇文章**”。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主题和主线是不同的概念。**在上节课,我已经讲到主题,一定是和一个更大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比如爱、孤独,再比如自由、平等;而主线是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的。 我举个例子,著名的电影《阿甘正传》,请你想想它的主题和主线分别是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主题就是坚强,即便你坠入深渊,也要抗击。如果用文艺点的话说就是,“当你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你还热爱它,那你就是英雄”。电影里阿甘不就是这样的人物吗? 那主线又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整部电影的内容就是,“傻子”阿甘,本着说到做到的信念,跨过重重障碍,闯出了一片天空。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主题和主线的区别,那怎么践行一句话法则呢? 这就需要我们写作者去判断,你想写的内容中,最打动你的价值是什么,然后把它概括出来。 我举个例子。2020年8月4日,服刑了26年的江西“杀人犯”张玉环被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好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件,假如我们想写,26来张玉环的前妻是怎么生活的,怎么为他申诉的。 那么,我们现在要用一句话来确定主线。**最重要的就是找关键词,这个关键词代表着最能打动你的价值。** 就上面的例子而言,我想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污名”。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词,第一,因为她的前夫是一名“杀人犯”,一定会遭到当地人的说三道四;第二,在张玉环服刑期间,她改嫁了,这点在传统农村是很难被人接受的,同样会受到歧视。 那么第二个关键词,我会想到“信念”。因为尽管自己被污名化,26年来,张玉环的前妻依然四处奔走,支撑她的一定有一种信念,而这个信念是可以打动人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主线了:一名“杀人犯”的前妻,在流言蜚语之下,凭借着某种信念,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为前夫伸冤,最终成功。 总结来说,主心骨就是**通过“一句话原则”,先确定价值(找关键词),再高度概括。** ## 三段式结构 找到了文章的主心骨后,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怎么在主心骨的基础上长出骨架? 我的诀窍很简单,**通过三段式的经典结构搭建出骨架。**这个方法,如果你接触过一点写作,应该是听过的,但用好它却没有那么容易,里面的门道还有很多。不妨听听我的看法! 三段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最接近于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因此最容易被接受。比如我们分析一个现象的原因,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说2个理由太少,说4个理由太多,3个理由首先、其次、然后刚刚好。再比如我们的经典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都是三段式的。有科学研究表明,三段式符合大脑记忆的规律,刚好构成了完整的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说写作里面的三段式是什么呢?就是**触发、冲突和解决**。是不是觉得有点抽象?我逐一解释下,你就明白了。 ### 触发 **所谓触发,就是导火索。**如果写的是一篇评论文章,就是指引子,比如近一年来接连爆出多起性侵未成年的案件,这就可以用一个最近的例子作为引子。 2020年6月17日,经过长达16个小时的庭上激辩,58岁的原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涉嫌猥亵9岁儿童一案最终宣判,王振华一审获刑5年。随着王振华案的宣判,备受关注的性侵猥亵未成年话题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这个引子,其实包含了以下3个基本问题: * 主要事件是什么?猥亵未成年; * 事件发生在什么情景里?法院宣判了; * 事件留下的悬念是什么?5年判刑合理吗? 如果写的是一个故事,以上面讲的张玉环事件为例,那触发就是张玉环出狱了,前妻终于见到了张玉环。 这个触发也包含了3个基本问题: * 谁是主要人物?张玉环及其前妻; * 发生在什么情景里?张玉环出狱和前妻见面了; * 悬念是什么?见到了之后,他们怎么样了? 一般来说,这3个基本问题,就是一个骨架里“触发”部分应包含的内容。 ### 冲突 **所谓冲突,就是文章内容里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有大有小,找到矛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对内容产生认同。换句话说就是,我写的内容,和你的生活具有接近性,我笔下的矛盾,你也可能遇到。不能体现矛盾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即使写广告软文的时候,也要巧妙地设置冲突。 还是以张玉环前妻为例,这里的冲突就主要有: * 邻里对她的态度; * 家庭成员对她的态度; * 现任丈夫对她态度; * 奔波中遭遇到的困难。 冲突部分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越是把某个现象、人物推向两难的境地,就越能揭示一个事物的本质。 ### 解决 **解决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指这个问题、现象或者人物,在经过我们分析、描述、刻画以后,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或者最终的结果。** 比如,张玉环事件中,最终的结果是:在各方的帮助下,前妻的不断申诉下,张玉环最终出狱了。这当然也算是解决。 但这样解决也太平淡了,我们写作时,为了让文章好看,往往会给解决这部分内容,**留个有韵味的收尾。**比如,张玉环出狱了,前妻在前往见他的途中,因为激动昏倒了,她等了20多年的拥抱还是没有到来。 通过上面对张玉环事件的描述,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天生是一个好故事。特别是当我们通过层层分析,把主心骨和骨架搭建好以后,这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容易很多。 那到这,我们已经为文章找到了一个很棒的结构骨架,主心骨就是主线,长出的骨架就是“触发、冲突、解决”,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里的每个部分组织你的材料了。 ## 时空坐标系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3个问题,怎么展开骨架? 我推荐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叫“**时空坐标系**”。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懵?这种属于物理学范畴的理论也能应用于写作吗?当然可以。 所谓时空坐标系,就是**建立起时间和空间两条线**,它就像文章的两个锚,抓住了它俩,骨架就好展开了。 ### 时间 先说时间。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线开展你的写作。这种方式,简单实用,但有时会让读者觉得枯燥,比如“流水账”写法,所以我们在写作中才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 当然,我这里要介绍的肯定不是这两种最常见的方式,因为它们都很简单,不用我讲你也是懂的。我接下来要讲的是写作中常用的**双时间线方式**。所谓双时间线,其实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用**短时间线串起动态的场景,长时间线作为整个文章的背景。**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以下两类场景: * 时间跨度长; * 事件或者人物主角出现的场景不断变化。 举个例子。2020年的某一天下午2点半,在一条敏感的军事边境线上,A国的人开车逃向了B国。现在我们想写一篇文章来讲述这个罕见的逃亡过程,并追寻逃亡背后的原因。 **这时我们就可以先用短时间线切入来作为场景。** 2020年的某一天,这天刚好是星期一,按照惯例这条军事边界线不对外开放。因为没有游客到来,周边区域显得空荡。当天下午2点半,空无一人的小道上,一辆蓝色的吉普车高速前行,向右转弯,接着向左,5分钟后,高速冲过了桥头的哨所。 一名士兵驾驶着这辆蓝色的吉普车,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非典型逃亡。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冲过军事分界线,成功逃往B国。 在上述这个短时间线的切入下,文章的部分骨架已经展开了。 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展开的落脚点就是这条军事分界线。这是因为这条军事分界线后面隐藏了很多问题,比如这条分界线从古至今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形成的?士兵为什么要从这里逃亡? **围绕着这条军事分界线,我们就可以套入一个长时间线。** 上世纪50年代,停战协定在这里签字,这条军事分界线也扬名于世…… 这样写,我们就把文章结构展开到了上个世纪,一条长的时间线为文章提供了时代背景。 这种时间“套路”在写作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比如南香红老师撰写的[《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0789418)。 同样是先用短时间线切入:结婚20年,他们决定庆祝一下。然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这一天他们一起度过的某些细节,比如当天给他们送祝福的人,再比如他们专门拍了一张合影。 接着用长时间线嵌套进去:20年前的今天,这对男人自制了“结婚证”,指天发誓,今后两个人将彼此的生命放在一起。接着作者娓娓道来,20年间这两个男人婚后的幸福、摩擦和矛盾。 ### 空间 再说空间。 当一篇文章不适合用时间线串联的时候,在空间上展开文章的骨架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比较适合一些宏大的主题。** 比如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今天你所在的城市突然停电了,你看到不同的人面临停电时的千姿百态,想写篇文章描述这个场景。想想你会怎么展开这个骨架呢? 范承刚有篇文章[《深圳停电两小时的民间细节》](http://www.infzm.com/content/74618?pcj)是如此描述的: > 这是深圳三十年来最大范围的停电事故。福田、罗湖及龙岗三地2010年的常住人口达431万人,丧失电力供应的正是最繁华的区域。 >   > 东南门路口,交警袁竣桦成了最忙碌的人。头顶的大厦与周遭的公路都沉入晦暗,没有了红绿灯,也没有了监控录像,一些车开始横冲直撞,四十多辆车迅速挤成一团,将十字路口变成了临时停车场,更多的车辆则被死死塞在三十余米宽的大道上,车龙绵延六百余米。 >   > 光明的隐退带来声音的嘈杂。行人不再走人行天桥或过街隧道,而是如蝌蚪一般穿梭在车龙中,当晚近30度的高温让正在路上的人们汗流浃背、心烦气躁。 242个字,作者只描述了一个场景,停电后的公路。在这个场景里,其实有很多元素可以写,但作者抓住了几个空间元素,交警头顶的大厦和周遭的公路,公路上的红绿灯、车辆和行人。 描述的顺序是从头顶到周边、从公路高处的红绿灯到公路上的车、人,每个元素依次铺开,骨架在空间的叙述下被带了出来,很自然,就像流动的水,让人记忆犹新。 ## 总结 今天的总结我们从一个例子出发,带你用上述方法打造一篇文章的结构。 这个例子是一个事件:中元节那天,很多武汉市民在大街上烧纸钱,祭奠阴灵。 **第一步,我们要为这个事件找到主线,确定主心骨,方法是“一句话法则”,本质就是找到打动你的价值。** 你仔细想想,这个不难的。首先我们能想到的就是阴阳相隔,所以可以套出一个关键词“生与死”;再来烧纸钱时,无论生者是否发出声音,内心一定是和亲人有对话,所以有了下一个关键词“对话”;对话的过程中,一定会包含人类的情感体验,比如苦涩、孤独。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样一条主线:坚强背后,武汉市民在生与死的对话中包含的苦涩与独孤。 **第二步,长出骨架,关键是找到触发点、冲突、解决这3部分。** 触发点是什么?包含了这样3个问题: * 主要事件是什么?中元节,武汉市民烧纸钱祭奠亲人; * 发生在什么情景里?新冠肺炎发生后,武汉的第一个中元节; * 悬念是什么?他们的状态怎样,说了什么? 冲突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想想: * 生者内心的煎熬; * 死者生前和祭奠人的交往; * 死者弥留之际经历了什么。 具体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冲突安排具体的写作内容了。 解决部分是什么? * 要么生前的冲突已经谅解; * 要么永远变成心里难以抹去的伤痕。 记住,具体写作时,别忘了根据解决部分的内容,想出一个有韵味的收尾。 **第三步,展开骨架,方法是时空坐标系。** 那么,到底用时间还是空间来展开呢?这得根据内容进行选择。 我以这个骨架中,“触发”的那部分内容来举例。上面提到,触发事件是“中元节那天,武汉市民在街上烧纸,祭奠新冠肺炎中离世的亲人”。 现在我们来具体展开,我是偏向于用空间的方式来描写整个场景的,因为这样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这种悲伤的氛围。通过观看网上流传的视频,我可以这么写: 中元节,传统意义上的鬼节,至新冠疫情暴发,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的时间。当晚,武汉某沿江大道,多处泛着火光,烟雾缭绕。 大道最近的人行道上,满是用粉笔画的圆圈,里面还有些没有被吹散的灰烬,这是市民们临时画出的陵墓。大道尽头,有人拿着一瓶白酒,带着两三个酒杯,斟满酒,点上两根香烟,望着江面,沉默不语。整条路上,很少听到人声,哀思静默传递。 这就是利用空间的方法,从近到远、从点到面,展开了文章的部分骨架。 ## 作业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事件,按照我讲的方法,也就是总结中的套路,写出这个事件的主心骨,搭建起骨架,用时间或者空间的方法,就这个骨架的一部分,展开描写。 最后,关于怎么为主题量身打造一个好的结构,你学会了吗?如果有所收获,记得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