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 如何在系统中实现延迟监控? 你好,我是蒋德钧。 我们知道,Redis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低延迟的数据访问**。而如果Redis在运行过程中变慢了,我们就需要有方法能监控到哪些命令执行变慢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就是我们需要有方法监控到,是Redis运行过程中的哪些事件导致Redis变慢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既可以检查这些慢命令,分析它们的操作类型和访问的数据量,进而提出应对方法,也可以检查监控记录的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法。 那么,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就需要有一套监控框架,一方面能监测导致Redis变慢的事件,另一方面,能监控并记录变慢的命令。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开发后端系统时,经常会面临的一个运维开发需求,也就是**如何监控后端系统的运行状态**。 今天这节课,我就来带你了解Redis的延迟监控框架和慢命令日志的设计与实现。掌握今天的课程内容后,一方面,你可以把这套监控框架应用到实际的业务,而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参考Redis的实现,给自己的系统增加延迟监控功能。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下Redis实现的延迟监控框架。 ## 延迟监控框架的实现 实际上,Redis在运行过程中,以下表格中给出的几类事件都会导致Redis变慢,我们通常也把这些事件称为**延迟事件**。你可以参考表格中的这些事件类型,以及它们在源码中对应的事件名称。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b/73/db2c320f4af71fdc2c941dd9c58fff73.jpg?wh=1920x908) 那么针对这些事件,Redis实现了延迟监控框架,通过采样的方式来记录它们的执行情况。当需要排查问题时,延迟监控框架提供了**latency history命令**,以便运维人员检查这些事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记录事件执行情况的数据结构。因为延迟监控框架是在[latency.h](https://github.com/redis/redis/tree/5.0/src/latency.h)和[latency.c](https://github.com/redis/redis/tree/5.0/src/latency.c)文件中实现的,你也可以在这两个文件中找到相应的数据结构和函数。 ### 记录事件执行情况的数据结构 首先,Redis是使用了**latencySample结构体**,来记录延迟事件的采样时间和事件的实际执行时长,这个结构体的代码如下所示: ```plain struct latencySample {     int32_t time;  //事件的采样时间     uint32_t latency;  //事件的执行时长(以毫秒为单位) }; ``` 而在latencySample这个结构体基础上,Redis又设计了**latencyTimeSeries结构体**,这个结构体使用了一个latencySample类型的数组,记录了针对某一类事件的一系列采样结果,这样就可以为分析Redis变慢提供更多的事件信息。 ```plain struct latencyTimeSeries {     int idx;  //采样事件数组的写入位置     uint32_t max;  //当前事件的最大延迟     struct latencySample samples[LATENCY_TS_LEN]; //采样事件数组,记录LATENCY_TS_LEN个采样结果,LATENCY_TS_LEN默认为160 }; ``` 另外,也因为延迟监控框架要记录的延迟事件有很多种,所以Redis还进一步设计了一个**哈希表latency\_events**,作为全局变量server的一个成员变量,用来记录不同事件的采样结果数组,如下所示: ```plain struct redisServer {    …    dict *latency_events;    … } ``` 这个哈希表是在Redis server启动初始化的函数initServer中,通过调用latencyMonitorInit函数来完成创建的,如下所示: ```plain void initServer(void) {     …     latencyMonitorInit(); }   void latencyMonitorInit(void) {     server.latency_events = dictCreate(&latencyTimeSeriesDictType,NULL); } ``` 好,了解了记录延迟事件的数据结构和初始化操作后,我们再来看下事件采样是如何实现的。 ### 如何实现延迟事件的采样? 延迟事件的**采样函数是latencyAddSample**,它的函数原型如下所示。它的参数中包含了要记录的事件名称,这实际是对应了latency\_events哈希表中的一个哈希项。此外,它的参数中还包括该事件的执行时长。 ```plain void latencyAddSample(char *event, mstime_t latency) ``` latencyAddSample函数的执行逻辑并不复杂,主要可以分成三步。 **首先**,它会根据传入的事件名称,在latency\_events哈希表中查找该事件。如果该事件对应的哈希项还不存在,它就会在哈希表中加入该事件,如下所示: ```plain //查找事件对应的哈希项 struct latencyTimeSeries *ts = dictFetchValue(server.latency_events,event); … if (ts == NULL) { //如果哈希项为空,就新建哈希项         ts = zmalloc(sizeof(*ts));         ts->idx = 0;         ts->max = 0;         memset(ts->samples,0,sizeof(ts->samples));         dictAdd(server.latency_events,zstrdup(event),ts); //在哈希表中插入哈希项 } ``` **然后**,latencyAddSample函数会根据传入的事件执行时间,更新当前记录的该类事件的最大执行时间,如下所示: ```plain if (latency > ts->max) ts->max = latency; ``` **最后**,latencyAddSample函数会实际记录当前的采样结果。 不过在这一步,如果它发现当前的采样结果,和前一个采样结果是在同一秒中获得的,并且如果当前采样结果的事件执行时长,大于前一个采样结果的话,那么latencyAddSample函数就会直接更新前一个采样结果中记录的执行时长了,而不是新插入一个采样结果。 否则的话,latencyAddSample函数才会新插入一个采样结果。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在同一秒中记录过多的采样结果。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latencyAddSample函数实际记录采样结果的逻辑,你可以看下。 ```plain //获得同类事件的前一个采样结果 prev = (ts->idx + LATENCY_TS_LEN - 1) % LATENCY_TS_LEN; if (ts->samples[prev].time == now) { //如果当前和前一个采样结果在同一秒中         if (latency > ts->samples[prev].latency) //如果当前采用结果的执行时长大于前一个采样结果             ts->samples[prev].latency = latency; //直接更新前一个采样结果的执行时长         return;     } //否则,新插入当前的采样结果 ts->samples[ts->idx].time = time(NULL); ts->samples[ts->idx].latency = latency; ``` 而在这里,你也要注意一点,就是latencyAddSample函数在记录采样结果时,**会重复使用采样结果数组latencyTimeSeries**。所以,如果采样结果数量超过数组默认大小时,旧的采样结果是会被覆盖掉的。如果你要记录更多的采样结果,就需要扩大latencyTimeSeries数组的长度。 那么,latencyAddSample函数是在什么时候调用进行采样的呢? 其实,latencyAddSample函数是被封装在了**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中。在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中,它只会在事件执行时长超过latency-monitor-threshold配置项的值时,才调用latencyAddSample函数记录采样结果。你可以看看下面给出的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定义。 ```plain #define latencyAddSampleIfNeeded(event,var) \     if (server.latency_monitor_threshold && \         (var) >= server.latency_monitor_threshold) \           latencyAddSample((event),(var)); ``` 而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实际上会在刚才介绍的延迟事件发生时被调用。这里我来给你举两个例子。 比如,当Redis命令通过call函数(在server.c文件中)执行时,call函数就会调用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进行采样,如下所示: ```plain if (flags & CMD_CALL_SLOWLOG && c->cmd->proc != execCommand) {         //根据命令数据结构中flags的CMD_FAST标记,决定当前是fast-command事件还是command事件         char *latency_event = (c->cmd->flags & CMD_FAST) ?                               "fast-command" : "command";         latencyAddSampleIfNeeded(latency_event,duration/1000);         … } ``` 再比如,当Redis调用flushAppendOnlyFile函数写AOF文件时,如果AOF文件刷盘的配置项是AOF\_FSYNC\_ALWAYS,那么flushAppendOnlyFile函数就会调用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记录aof-fsync-always延迟事件的采样结果,如下所示: ```plain void flushAppendOnlyFile(int force) { … if (server.aof_fsync == AOF_FSYNC_ALWAYS) { latencyStartMonitor(latency); //调用latencyStartMonitor函数开始计时 redis_fsync(server.aof_fd); //实际将数据写入磁盘         latencyEndMonitor(latency); //调用latencyEndMonitor结束计时,并计算时长         latencyAddSampleIfNeeded("aof-fsync-always",latency); …} } ``` 那么在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Redis源码在调用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记录采样结果时,经常会在延迟事件执行前,调用**latencyStartMonitor函数**开始计时,并在事件执行结束后,调用**latencyEndMonitor函数**结束计时和计算事件执行时长。 此外,你也可以在阅读Redis源码的工具中,比如sublime、sourceinsight等,通过查找函数关系调用,找到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被调用的其他地方。 好了,到这里,Redis延迟监控框架就能通过latencyAddSampleIfNeeded函数,来记录延迟事件的采样结果了。而实际上,Redis延迟监控框架还实现了延迟分析,并能提供应对延迟变慢的建议,我们再来看下。 ### 延迟分析和提供应对措施建议 首先,Redis是提供了latency doctor命令,来给出延迟分析结果和应对方法建议的。当我们执行这条命令的时候,Redis就会使用latencyCommand函数来处理。而在处理这个命令时,latencyCommand函数会调用**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来生成延迟分析报告和应对方法建议。 具体来说,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会针对latency\_events哈希表中记录的每一类事件,先调用analyzeLatencyForEvent函数,计算获得采样的延迟事件执行时长的均值、最大/最小值等统计结果。具体的统计计算过程,你可以仔细阅读下analyzeLatencyForEvent函数的源码。 然后,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会针对这类事件,结合Redis配置项等信息给出应对措施。 其实,在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中,**它定义了多个int变量,当这些变量的值为1时,就表示建议Redis使用者采用一种应对高延迟的措施**。我在下面的代码中展示了部分应对措施对应的变量,你可以看下。另外你也可以阅读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源码,去了解所有的措施。 ```plain sds createLatencyReport(void) { … int advise_slowlog_enabled = 0;  //建议启用slowlog int advise_slowlog_tuning = 0;   //建议重新配置slowlog阈值 int advise_slowlog_inspect = 0;   //建议检查slowlog结果 int advise_disk_contention = 0;   //建议减少磁盘竞争 … } ``` 我们也来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针对command事件,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就会根据slowlog的设置情况,给出启用slowlog、调整slowlog阈值、检查slowlog日志结果和避免使用bigkey的应对建议。这部分代码如下所示: ```plain if (!strcasecmp(event,"command")) {    //如果没有启用slowlog,则建议启用slowlog    if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 0) {        advise_slowlog_enabled = 1;        advices++; }  //如果slowlog使用的命令时长阈值太大,建议调整slowlog阈值 else if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1000 >             server.latency_monitor_threshold)             {                 advise_slowlog_tuning = 1;                 advices++;             }             advise_slowlog_inspect = 1; //建议检查slowlog结果             advise_large_objects = 1; //建议避免使用bigkey             advices += 2;         } ``` 所以,像createLatencyReport函数这样在计算延迟统计结果的同时,也给出应对措施的设计就很不错,这也是从Redis开发者的角度给出的建议,它更具有针对性。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了解了延迟监控框架的实现。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下Redis中慢命令日志的实现。 ## 慢命令日志的实现 Redis是使用了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来记录慢命令日志,也就是用一个列表,把执行时间超出慢命令日志执行时间阈值的命令记录下来。 在Redis全局变量server对应的数据结构redisServer中,有一个list类型的成员变量**slowlog**,它就是用来记录慢命令日志的列表的,如下所示: ```plain struct redisServer { … list *slowlog; …} ``` 而实现慢命令日志记录功能的代码是在[slowlog.c](https://github.com/redis/redis/tree/5.0/src/slowlog.c)文件中。这里的主要函数是**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它的原型如下所示: ```plain void slowlogPushEntryIfNeeded(client *c, robj **argv, int argc, long long duration) ``` 从代码中你可以看到,这个函数的参数包含了当前执行命令及其参数argv,以及当前命令的执行时长duration。 这个函数的逻辑也不复杂,它会判断当前命令的执行时长duration,是否大于redis.conf配置文件中的慢命令日志阈值slowlog-log-slower-than。如果大于的话,它就会调用slowlogCreateEntry函数,为这条命令创建一条慢命令日志项,并调用listAddNodeHeader函数,把这条日志项加入到日志列表头,如下所示: ```plain //当前命令的执行时长是否大于配置项 if (duration >=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listAddNodeHead(server.slowlog, slowlogCreateEntry(c,argv,argc,duration)); ``` 当然,如果日志列表中记录了太多日志项,它消耗的内存资源也会增加。所以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函数在添加日志项时,会判断整个日志列表的长度是否超过配置项slowlog-max-len。一旦超过了,它就会把列表末尾的日志项删除,如下所示: ```plain //如果日志列表超过阈值长度,就删除列表末尾的日志项 while (listLength(server.slowlog) > server.slowlog_max_len)         listDelNode(server.slowlog,listLast(server.slowlog)); ``` 现在,我们也就了解了记录慢命令日志项的主要函数,slowlogPushEntryIfNeeded的基本逻辑了。然后我们再来看下,它在记录日志项时调用的**slowlogCreateEntry函数**。 这个函数是用来创建一个慢命令日志项。慢命令日志项的数据结构是slowlogEntry,如下所示: ```plain typedef struct slowlogEntry {     robj **argv;     //日志项对应的命令及参数     int argc;        //日志项对应的命令及参数个数     long long id;       //日志项的唯一ID     long long duration;  //日志项对应命令的执行时长(以微秒为单位)     time_t time;        //日志项对应命令的执行时间戳     sds cname;          //日志项对应命令的发送客户端名称     sds peerid;         //日志项对应命令的发送客户端网络地址 } slowlogEntry; ``` 从slowLogEntry的定义中,你可以看到,它会把慢命令及其参数,以及发送命令的客户端网络地址记录下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我们分析慢命令日志时,就可以直接看到慢命令本身及其参数了,而且可以知道发送命令的客户端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有利于我们排查慢命令的起因和来源。 比如说,如果我们发现日志中记录的命令参数非常多,那么它就可能是一条操作bigkey的命令。 当然,考虑到内存资源有限,slowlogCreateEntry函数在创建慢命令日志项时,也会判断命令参数个数。如果命令参数个数,超出了阈值SLOWLOG\_ENTRY\_MAX\_ARGC这个宏定义的大小(默认32)时,它就不会记录超出阈值的参数了,而是记录下剩余的参数个数。这样一来,慢命令日志项中就既记录了部分命令参数,有助于排查问题,也避免了记录过多参数,占用过多内存。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slowlogCreateEntry的基本执行逻辑,你可以看下。 ```plain slowlogEntry *slowlogCreateEntry(client *c, robj **argv, int argc, long long duration) { slowlogEntry *se = zmalloc(sizeof(*se)); //分配日志项空间 int j, slargc = argc;  //待记录的参数个数,默认为当前命令的参数个数   //如果当前命令参数个数超出阈值,则只记录阈值个数的参数 if (slargc > SLOWLOG_ENTRY_MAX_ARGC) slargc = SLOWLOG_ENTRY_MAX_ARGC; se->argc = slargc; … for (j = 0; j < slargc; j++) {  //逐一记录命令及参数    if (slargc != argc && j == slargc-1) {  //如果命令参数个数超出阈值,使用最后一个参数记录当前命令实际剩余的参数个数       se->argv[j] = createObject(OBJ_STRING,                 sdscatprintf(sdsempty(),"... (%d more arguments)",                 argc-slargc+1));         } else {         …  //将命令参数填充到日志项中         }} … //将命令执行时长、客户端地址等信息填充到日志项中 } ``` 好了,到这里,你就了解了慢命令日志的实现。最后,你也要注意,**慢命令日志只会记录超出执行时长阈值的命令信息**,而不会像延迟监控框架那样记录多种事件。所以,记录日志的函数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只会在命令执行函数call(在server.c文件中)中被调用,如下所示: ```plain void call(client *c, int flags) { … start = server.ustime; //命令执行前计时 c->cmd->proc(c);  //命令实际执行 duration = ustime()-start; //命令执行完成计算耗时 … if (flags & CMD_CALL_SLOWLOG && c->cmd->proc != execCommand) {         …         //调用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函数记录慢命令         slowlogPushEntryIfNeeded(c,c->argv,c->argc,duration); } …} ``` ##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介绍了Redis实现的延迟监控框架和慢命令日志。你要知道,Redis源码会针对可能导致Redis运行变慢的五类事件,在它们执行时进行**采样**。而一旦这些事件的执行时长超过阈值时,监控框架就会将采样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使用。这种针对延迟事件进行采样记录的监控方法,其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慢命令日志的实现则较为简单,就是针对运行时长超出阈值的命令,使用一个**列表**把它们记录下来,这里面包括了命令及参数,以及发送命令的客户端信息,这样可以方便运维人员查看分析。 当然,Redis源码中实现的延迟监控框架主要是关注导致延迟增加的事件,它记录的延迟事件,也是和Redis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运行变慢的操作**紧耦合**的。此外,Redis的INFO命令也提供了Redis运行时的监控信息,不过你要知道,INFO命令的实现,主要是在全局变量server的成员变量中,用来记录Redis实例的实时运行状态或是资源使用情况的。 ## 每课一问 Redis在命令执行的call函数中,为什么不会针对EXEC命令,调用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函数记录慢命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