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 HTTP/1:HTTP性能优化 谈及浏览器中的网络,就避不开HTTP。我们知道HTTP是浏览器中**最重要**且**使用最多**的协议,是**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语言**,也是互联网的基石。而随着浏览器的发展,HTTP为了能适应新的形式也在持续进化,我认为学习HTTP的最佳途径就是了解其发展史,所以在接下来的三篇文章中,我会从浏览器发展的视角来和你聊聊HTTP演进。这三篇分别是**即将完成使命的HTTP/1、正在向我们走来的HTTP/2,以及未来的HTTP/3**。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HTTP/1.1,我们先讲解HTTP/1.1的进化史,然后再介绍在进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0.9 首先我们来看看诞生最早的HTTP/0.9。HTTP/0.9是于1991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学术交流,需求很简单——用来在网络之间传递HTML超文本的内容,所以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整体来看,它的实现也很简单,采用了基于请求响应的模式,从客户端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HTTP/0.9的一个完整的请求流程(可参考下图)。 * 因为HTTP都是基于TCP协议的,所以客户端先要根据IP地址、端口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而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TCP协议三次握手的过程。 * 建立好连接之后,会发送一个GET请求行的信息,如`GET /index.html`用来获取index.html。 * 服务器接收请求信息之后,读取对应的HTML文件,并将数据以ASCII字符流返回给客户端。 * HTML文档传输完成后,断开连接。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b/34/db1166c68c22a45c9858e88a234f1a34.png) HTTP/0.9请求流程 总的来说,当时的需求很简单,就是用来传输体积很小的HTML文件,所以HTTP/0.9的实现有以下三个特点。 * 第一个是只有一个请求行,并没有**HTTP请求头和请求体**,因为只需要一个请求行就可以完整表达客户端的需求了。 * 第二个是服务器也没有返回头信息,这是因为服务器端并不需要告诉客户端太多信息,只需要返回数据就可以了。 * 第三个是返回的文件内容是以ASCII字符流来传输的,因为都是HTML格式的文件,所以使用ASCII字节码来传输是最合适的。 ## 被浏览器推动的HTTP/1.0 HTTP/0.9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了。不过变化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旋律,1994年底出现了拨号上网服务,同年网景又推出一款浏览器,从此万维网就不局限于学术交流了,而是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万维网联盟(W3C)和HTTP工作组(HTTP-WG)的创建,它们致力于HTML的发展和HTTP的改进。 万维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需求,而HTTP/0.9已经不能适用新兴网络的发展,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协议来支撑新兴网络,这就是HTTP/1.0诞生的原因。不过在详细分析HTTP/1.0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新兴网络都带来了哪些新需求。 首先在浏览器中展示的不单是HTML文件了,还包括了JavaScript、CSS、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文件。因此**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下载是HTTP/1.0的一个核心诉求**,而且文件格式不仅仅局限于ASCII编码,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编码的文件。 **那么该如何实现多种类型文件的下载呢?** 文章开头我们说过,HTTP是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语言,不过HTTP/0.9在建立好连接之后,只会发送类似`GET /index.html`的简单请求命令,并没有其他途径告诉服务器更多的信息,如文件编码、文件类型等。同样,服务器是直接返回数据给浏览器的,也没有其他途径告诉浏览器更多的关于服务器返回的文件信息。 这种简单的交流型形式无疑不能满足传输多种类型文件的需求,那为了让客户端和服务器能更深入地交流,HTTP/1.0引入了请求头和响应头,它们都是以为Key-Value形式保存的,在HTTP发送请求时,会带上请求头信息,服务器返回数据时,会先返回响应头信息。至于HTTP/1.0具体的请求流程,你可以参考下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5/7d/b52b0d1a26ff2b8607c08e5c50ae687d.png) HTTP/1.0的请求流程 有了请求头和响应头,浏览器和服务器就能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了。 **那HTTP/1.0是怎么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呢?** 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我们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首先,浏览器需要知道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然后浏览器才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做针对性的处理。 * 其次,由于万维网所支持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所以单个文件的数据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减轻传输性能,服务器会对数据进行压缩后再传输,所以浏览器需要知道服务器压缩的方法。 * 再次,由于万维网是支持全球范围的,所以需要提供国际化的支持,服务器需要对不同的地区提供不同的语言版本,这就需要浏览器告诉服务器它想要什么语言版本的页面。 * 最后,由于增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件,而每种文件的编码形式又可能不一样,为了能够准确地读取文件,浏览器需要知道文件的编码类型。 基于以上问题,HTTP/1.0的方案是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进行协商,在发起请求时候会通过HTTP请求头告诉服务器它期待服务器返回什么类型的文件、采取什么形式的压缩、提供什么语言的文件以及文件的具体编码。最终发送出来的请求头内容如下: ``` accept: text/html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accept-Charset: ISO-8859-1,utf-8 accept-language: zh-CN,zh ``` 其中第一行表示期望服务器返回html类型的文件,第二行表示期望服务器可以采用gzip、deflate或者br其中的一种压缩方式,第三行表示期望返回的文件编码是UTF-8或者ISO-8859-1,第四行是表示期望页面的优先语言是中文。 服务器接收到浏览器发送过来的请求头信息之后,会根据请求头的信息来准备响应数据。不过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比如浏览器请求的压缩类型是gzip,但是服务器不支持gzip,只支持br压缩,那么它会通过响应头中的content-encoding字段告诉浏览器最终的压缩类型,也就是说最终浏览器需要根据响应头的信息来处理数据。下面是一段响应头的数据信息: ``` content-encoding: br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其中第一行表示服务器采用了br的压缩方法,第二行表示服务器返回的是html文件,并且该文件的编码类型是UTF-8。 有了响应头的信息,浏览器就会使用br方法来解压文件,再按照UTF-8的编码格式来处理原始文件,最后按照HTML的方式来解析该文件。这就是HTTP/1.0支持多文件的一个基本的处理流程。 HTTP/1.0除了对多文件提供良好的支持外,还依据当时实际的需求引入了很多其他的特性,这些特性都是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实现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新增的几个典型的特性: * 有的请求服务器可能无法处理,或者处理出错,这时候就需要告诉浏览器服务器最终处理该请求的情况,这就引入了**状态码**。状态码是通过响应行的方式来通知浏览器的。 * 为了减轻服务器的压力,在HTTP/1.0中提供了**Cache机制**,用来缓存已经下载过的数据。 * 服务器需要统计客户端的基础信息,比如Windows和macOS的用户数量分别是多少,所以HTTP/1.0的请求头中还加入了**用户代理**的字段。 ## 缝缝补补的HTTP/1.1 不过随着技术的继续发展,需求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很快HTTP/1.0也不能满足需求了,所以HTTP/1.1又在HTTP/1.0的基础之上做了大量的更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HTTP/1.0遇到了哪些主要的问题,以及HTTP/1.1又是如何改进的。 ### 1\. 改进持久连接 HTTP/1.0每进行一次HTTP通信,都需要经历建立TCP连接、传输HTTP数据和断开TCP连接三个阶段(如下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c/7d/cccc9faf6d0addea8e1bf307cd7d8d7d.png) HTTP/1.0的短连接 在当时,由于通信的文件比较小,而且每个页面的引用也不多,所以这种传输形式没什么大问题。但是随着浏览器普及,单个页面中的图片文件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页面可能包含了几百个外部引用的资源文件,如果在下载每个文件的时候,都需要经历建立TCP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这样的步骤,无疑会增加大量无谓的开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TTP/1.1中增加了持久连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传输多个HTTP请求,只要浏览器或者服务器没有明确断开连接,那么该TCP连接会一直保持**。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0/1a/80b57830e15faa17631bea74054a0e1a.png) HTTP/1.0的持久连接 从上图可以看出,HTTP的持久连接可以有效减少TCP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的次数,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服务器额外的负担,并提升整体HTTP的请求时长。 持久连接在HTTP/1.1中是默认开启的,所以你不需要专门为了持久连接去HTTP请求头设置信息,如果你不想要采用持久连接,可以在HTTP请求头中加上`Connection: close`。目前浏览器中对于同一个域名,默认允许同时建立6个TCP持久连接。 ### 2\. 不成熟的HTTP管线化 持久连接虽然能减少TCP的建立和断开次数,但是它需要等待前面的请求返回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请求。如果TCP通道中的某个请求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及时返回,那么就会阻塞后面的所有请求,这就是著名的**队头阻塞**的问题。 HTTP/1.1中试图通过管线化的技术来解决**队头阻塞**的问题。HTTP/1.1中的管线化是指将多个HTTP请求整批提交给服务器的技术,虽然可以整批发送请求,不过服务器依然需要根据请求顺序来回复浏览器的请求。 FireFox、Chrome都做过管线化的试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最终都放弃了管线化技术。 ### 3\. 提供虚拟主机的支持 在HTTP/1.0中,每个域名绑定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因此一个服务器只能支持一个域名。但是随着虚拟主机技术的发展,需要实现在一台物理主机上绑定多个虚拟主机,每个虚拟主机都有自己的单独的域名,这些单独的域名都公用同一个IP地址。 因此,HTTP/1.1的请求头中增加了**Host字段**,用来表示当前的域名地址,这样服务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Host值做不同的处理。 ### 4\. 对动态生成的内容提供了完美支持 在设计HTTP/1.0时,需要在响应头中设置完整的数据大小,如`Content-Length: 901`,这样浏览器就可以根据设置的数据大小来接收数据。不过随着服务器端的技术发展,很多页面的内容都是动态生成的,因此在传输数据之前并不知道最终的数据大小,这就导致了浏览器不知道何时会接收完所有的文件数据。 HTTP/1.1通过引入**Chunk transfer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会将数据分割成若干个任意大小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发送时会附上上个数据块的长度,最后使用一个零长度的块作为发送数据完成的标志。这样就提供了对动态内容的支持。 ### 5\. 客户端Cookie、安全机制 除此之外,HTTP/1.1还引入了客户端Cookie机制和安全机制。其中,Cookie机制我们在[《03 | HTTP请求流程:为什么很多站点第二次打开速度会很快?》](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16588)这篇文章中介绍过了,而安全机制我们会在后面的安全模块中再做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 总结 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来总结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我们重点强调了HTTP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的通信语言,然后我们从需求演变的角度追溯了HTTP的发展史,在诞生之初的HTTP/0.9因为需求简单,所以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也相对简单。 由于万维网的快速崛起,带来了大量新的需求,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就是需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下载, 为此HTTP/1.0中引入了请求头和响应头。在支持多种类型文件下载的基础之上,HTTP/1.0还提供了Cache机制、用户代理、状态码等一些基础信息。 但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发展,人们对文件传输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故又基于HTTP/1.0推出了HTTP/1.1,增加了持久连接方法来提升连接效率,同时还尝试使用管线化技术提升效率(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管线化技术最终被各大厂商放弃了)。除此之外,HTTP/1.1还引入了Cookie、虚拟主机的支持、对动态内容的支持等特性。 虽然HTTP/1.1在HTTP/1.0的基础之上做了大量的优化,但是由于一些效率问题始终很难解决,所以最终还是被HTTP/2所取代,这就是我们下一篇文章要介绍的内容了。 ## 思考时间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你认为HTTP/1.1还有哪些不足?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想法,也欢迎你在留言区记录你的思考过程。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