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节点之海:怎么生成基于图的IR? 你好,我是宫文学。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学习我们这门课的最后一个主题,也就是优化篇。 在前面的起步篇和进阶篇,我们基本上把编译器前端、后端和运行时的主要技术点都过了一遍。虽然到现在,我们语言支持的特性还不够丰富,但基本上都是工作量的问题了。当然,每个技术点我们还可以继续深挖下去,比如我们可以在类型计算中增加泛型计算的内容,可以把上两节课的垃圾收集算法改成更实用的版本,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不断克服新冒出来的各种技术挑战。不过,基本上,你已经算入了门了,已经把主要的知识脉络都打通了。 而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我们整个知识体系中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之前屡次提起过,但一直没有真正深化的内容,这就是优化。 优化是现代语言的编译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像V8和其他JavaScript虚拟机的速度,比早期的JavaScript引擎提升了上百倍,让运行在浏览器中的应用可以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这都是优化技术的功劳。 所以,在这第三部分,我会带你涉猎优化技术中的一些基础话题,让你能够理解优化是怎么回事,并能够上手真正做一些优化。 那在这第一节课,我会带你总体了解优化技术的作用、相关算法和所采用的数据结构。接着,我会介绍本课程所采用的一个行业内前沿的数据结构,基于图的IR,又叫节点之海,从而为后面具体的优化任务奠定一个基础。 那首先,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与优化有关的背景知识。 ## 有关优化的背景知识 如果我要把优化的内容和算法都大致介绍一下,可能也需要好几节课的篇幅。不过,我在《编译原理之美》的[第27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55338)和[28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56878),对优化算法的场景和分类,做了一些通俗的介绍。对于优化算法,特别是基于数据流分析的优化算法,也做了一些介绍。 而在《编译原理实战课》中,我在[第14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56914)、[15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57504)、[21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2041)、[23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643)、[24节](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379)分别涉及了Java、JavaScript、Julia和Go语言的编译器中的优化技术。所以,我这里就不重复那些内容了,只提炼几个要点,重点和你说一下优化的目标、分类、算法,以及数据结构,让你做好讨论优化技术的知识准备。 ### 优化的目标 **优化工作最常见的目标,是提高代码运行的性能**。在有些场景下,我们还会关注降低目标代码的大小、优化IO次数等其他方面。 ### 优化工作的分类 优化技术的种类非常多,我们很难用一个分类标准把各种优化工作都涵盖进去。但通常,我们会按照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分类。 从优化算法的作用范围(或者空间维度)来说,可以分为局部优化(针对基本块的优化)、全局优化(针对整个函数)和过程间优化(多个函数一起统筹优化)。 从优化的时机(也就是时间维度)来说,我们在编译和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优化。所以llvm的主要发起人Chris Lattner曾经发表了一篇论文,主题就是**全生命周期优化**。在编译期呢,编译器的前端就可以做优化,比如我们已经做过一些常数折叠工作。在后端也可以做一些优化,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尾递归和尾调用优化。 但大部分优化是发生在前端和后端中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有时候也被叫做中端。除了这些,还有运行时的优化。对于V8这种JIT的引擎,在运行时还可以收集程序运行时的一些统计信息,对程序做进一步的优化编译,在某些场景下,甚至比静态编译的效果还好。 ### 优化的算法 优化涉及的算法也有很多。比如,前面我们做常量折叠的时候,基本上遍历一下AST,进行属性计算就行了 ,但在做尾递归和尾调用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基于栈桢的知识对生成的汇编代码做调整,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些优化的算法。但其中最有用的,则是**控制流**和**数据流分析**。 对于数据流分析,我们已经讲过不少了。那控制流分析是怎么回事呢?**控制流分析的重点是分析程序跳转的模式**,比如识别出来哪些是循环语句、哪些是条件分支语句等等,从而找到可以优化的地方。 比如,如果一个循环内部的变量,是跟循环无关的。那我们就可以把它提到循环外面,避免重复计算该变量的值,这种优化叫做“循环无关变量外提”。比如下面的示例程序中,变量c的值跟循环是无关的,所以我们就没必要每次循环都去计算它了。而要实现这种优化,需要优化算法把程序的控制流分析清楚。 ```plain function foo(a:number):number{ let b = 0; for (let i = 0; i< a; i++){ let c = a*a; //变量c的值与循环无关,导致重复计算! b = i + c; } return b; } ``` ### 优化算法所依托的数据结构 针对中端的优化工作,我们最经常采用的数据结构是**控制流图**,也就是CFG。在生成汇编代码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过控制流图了。当时我们把代码划分成一个个的基本块,每个基本块都保存一些汇编代码,基本块之间形成控制流的跳转。控制流图的数据结构用得很广泛,比如llvm编译器就是基于CFG的,这也意味着像C、C++、Rust、Julia这些基于llvm的语言都受益于CFG数据结构。另外,虽然Go语言并不是基于llvm编译器的,但也采用了CFG。 **控制流图最大的优点,当然是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控制流来,也就是程序的全局结构**。而我们做数据流分析的时候,通常也要基于这样一个控制流的大框架来进行。比如,我们在做变量活跃性分析的时候,就是先分析了在单个的基本块里的变量活跃性,然后再扩展到基于CFG,在多个基本块之间做数据流分析。 不过,虽然CFG的应用很普遍,但它并不是唯一用于优化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像Java编译器Graal和JavaScript的V8引擎,都采用了另一种基于图的IR。不过构成这个图的节点并不是基本块。我在这节课后面会重点介绍这个数据结构,并且说明为什么采用这个数据结构的原因。 刚才我挑重点介绍了与优化有关的背景知识。不过,我用短短的篇幅浓缩了太多的干货,你可能会觉得过于抽象。所以,我还是举几个例子更加直观地说明一下与优化有关的知识点,借此我们也可以继续讨论下面关于IR的话题。 ## 一个优化的例子 我们先来看这个代码片段,这段代码中,x和y都被赋值成了a+b。 ```plain x = a + b y = a + b z = y - x ``` 你用肉眼就能看出来,第二行代码是可以被优化的,因为x和y的值是一样的,所以在第二行代码中,我们就不需要再计算一遍a+b了,直接把x赋值给y就行。这种优化,叫做“**公共子表达式删除(Common Subexpression Elimination)**”: ```plain x = a + b y = x z = y - x ``` 再接着看,其实第三行也是可以优化的。因为y是等于x的,所以 z := x - x,也就是 z : = 0。这种优化方法,是把y的值传播到了第三行,所以就叫做**“拷贝传播(Copy Propagation)**”。 ```plain x = a + b y = x z = x - x //进一步可以优化成 z = 0 ``` 再进一步,我们假设这个代码片段后面跟着的代码,不需要再用变量y了,那我们就可以把第二行代码删除,这个方法就叫做“**死代码删除(Dead Code Elimination)**”。 为了实现上面这些优化工作,我们经常使用的就是数据流分析算法。比如说,使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变量活跃性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在第二行处,其实y是不活跃的,是死代码,可以删除。 同时,我们在优化算法中,还会经常使用一种叫做“**使用-定义链(Use-def chain**)”的技术,也就是在变量的定义和使用之间建立连接。从变量的定义,可以找到所有使用它的地方。反过来,在每个使用变量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它的定义。 我们用这种技术分析一下上面的第一个代码片段。在这段代码中,x的定义使用到了a和b,而它自己又被y和x所使用,这样就构成了use-def链。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2/52/4210235fc24c28ddf2d186b96ceb9252.jpg?wh=1785x640) 那use-def链有什么用途呢?我们通过use-def链知道了变量和定义之间的关系以后,实际上也就清楚了数据是怎么从一个变量流动到另一个变量的,这其实就是程序中的数据流。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就能更容易地进行数据流分析,也更容易实现优化。 比如,既然y的定义是x,那么x可以顺着use-def链往下传,传播到z的定义中,也就是第三行代码中,实现拷贝传播。 而且,用def-use链判断死代码也更容易。比如,在第三个代码片段中,是没有变量引用y的,所以我们就能断定用来定义y的第二行肯定是死代码了。 所以,use-def链是一项很有用的技术,比如llvm等很多编译器都采用了它。 不过,为了更好地使用use-def链技术,更清晰地表达程序中的数据流,我们对于要使用的IR是有一定要求的,也就是要求IR是符合SSA格式的。 ## 静态单赋值(SSA)格式的IR 我们首先说说什么是IR。我估计你应该知道IR的意思的。IR是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中间表达,也就是我们的程序在转变成目标代码之前的一些中间格式。 从广义角度来说,介于源代码和目标代码之间的各种中间格式,都可以叫做IR。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ST也可以看做是一种IR。不过,**当我们提到IR的时候,更多时候指的是它比较狭义的意思,也就是用于优化的中间格式**。 IR也是有很多种的。在上面的示例程序中,我使用的这种IR叫做“三地址代码”,这也是教科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IR。这种IR的每个变量就是一个地址,比如x = a + b中,赋值符号左边是一个地址,右边最多可以有两个地址。 那我刚才提到的,要求IR是符合SSA格式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SSA是Static Single Assignment的缩写,也就是**静态单赋值**。它的意思是,**在代码中每个变量只能被定义一次**。比如,如果我们之前定义x为a+b,之后又定义它为c+d,那这个IR就不符合SSA格式了。 ```plain x = a + b ... x = c + d ``` 这说的也是单赋值,那静态单赋值中的静态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如果某个变量的赋值是出现在一个循环中,那么在程序运行的时候,这个变量可能被赋值了多次,这是程序的动态情况。而我们目前对代码所做的分析,都是静态分析。我们可以说,只要在代码中,变量只被赋值过一次,就是符合SSA的。 如果每个变量只被赋值过一次,那么用“定义”这个词汇就很准确了,因为每个变量都是被其他变量所唯一定义的,在使用过程中一直不变的。 不过,为什么要求IR必须是SSA格式的呢?因为SSA格式的IR会产生很多好处,使得优化算法更加简单。 比如在下面的代码片段中,a一开始被赋值为c,后来被赋值为d。那么这个时候,虽然x和y的定义相同,但它们实际的值是不同的,因为a的定义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子表达式删除的优化了。如果我们仍然要用use-def链来保存定义和使用的关系的话,那就必须要把a的这两个值区分开,比如变成a1和a2,这样实际上也就变成了SSA格式。 ```plain a = c x = a + b a = d y = a + b ``` 我再用TypeScript举一个例子。在下面这个代码片段中,变量a被赋值了两次。在第一次,a是一个整型数据,在第二次,它变成了字符串型。 ```plain let a:number|string; a = 2; //a现在是整型 console.log(a+3); //打印出5 a = "2"; //a变成了字符串型 console.log(a+3); //打印出字符串"23" ``` 在这里例子中,前后两个a的定义其实是完全不相关的,连类型都不一样,所以这里本来就应该写成两个变量才更合理。 好了,我想你大致应该明白了SSA的含义以及使用SSA的原因了。那我们再进一步,介绍一种先进的、用图来表示的IR。 ## 基于图的IR:节点之海 在前面的示例程序中,变量之间的定义-使用链是能够形成一张图的。如果再加上运算符,我们就可以用这张图来表达程序的逻辑了。 比如,这里有一个程序片段: ```plain x = a + b y = a + b z = y * 10 ``` 如果我们把变量之间的数据流关系以及运算符画成图,就是下面的样子: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2/2b/a23d5dfd69f48f12acdc93c4c97f4f2b.jpg?wh=1188x640)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是一颗倒过来的AST。如果按照AST来看,z的值确实就是(a+b)\*10,一点都没错。 这里你要注意的是,在生成这个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相同的表达式合并。比如,x和y的值都是a + b,那么我们就用同一个子图来表示就好了,这样,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公共子表达式的删除的优化。从这一点上,你就能初步看到这种IR的优势了。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2/41/e2b4ee887741b6abbbc10125a2c6f741.jpg?wh=1188x640) 我们再接着看这个子图,你会发现,+号运算符有两条输出的边,代表它依赖这两条边所指向的a和b变量来提供值。还有一条输入的边,这里代表另一节点依赖这个节点数据。不过,也有的论文会把箭头反过来画,这样的话箭头方向代表的就是数据的流动方向,而不是数据依赖关系了,但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过,目前我们画出来的图,只能用来表示数据流,表达像刚才这样的进行算术运算的直线式执行的逻辑,但不能表达控制流逻辑,比如if语句、for循环语句和调用函数这些。不过,你现在已经学习过生成汇编代码了,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些控制流逻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会生成跳转指令,跳转到另外的代码地址去执行。 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图的方式来表达控制流逻辑。现在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个带有if语句的简单的函数的例子,这个例子是用TypeScript写的: ```plain function foo(a:number, b:number):number{ let x:number; if (a>10){ x = a + b; } else{ x = a - b; } return x; } ``` 把这个程序转化成图,是下面的样子: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1d/6d67505a10a288c9c6cfce56fb53e91d.jpg?wh=1486x1080) 我解释一下这张图。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数据流的部分,也就是橙色线的和橙色节点的部分。你会看到,原来的变量x,现在要变成x1和x2这两个变量,这样才符合SSA的要求,每个变量只赋值一次。 但这个时候就有个问题了,我们最后一条语句“return x”中的x,到底是x1还是x2呢? 这显然取决于程序的控制流走得是哪个语句块。如果走得是if块呢,那么就使用x1,否则就使用x2。 所以,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phi节点。这个节点的作用,就是根据控制流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选择两个值中的哪一个。我在图中用黑线表示了从控制流中提供过来的信息。从这个例子中,你也可以看出,**phi运算是SSA格式的IR中必然会采用的一种运算,用来从多个可能的数据流分支中选择一个值**。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控制流,也就是程序中的蓝色节点和蓝色箭头的部分。 控制流是从start节点开始的,这也是进入函数的点。接着,在if语句那里,控制流会根据if条件为真还是假,形成两条分支。因此,if节点需要从“a>10”这个节点获得条件表达式的计算结果。由于这个值是与控制流有关的,所以我也把这条箭头线也画成了黑色。 从if语句发出的两条控制流都以begin开头,以end结尾。如果每条分支里还有嵌套的if语句和循环语句,新的控制流节点就会出现在begin和end之间。这两条控制流在merge节点合并在一起,并且它们会给merge节点提供一个信息,说明控制流到底是从哪条分支过来的。这个信息又会给到数据流中的phi节点,告诉phi节点应该计算哪个数据流分支的数据。 到这里,整个图就完成了。这个图也忠实地体现了原来程序的逻辑。 其实这个图,就是当前JavaScript的V8编译器和Java的Graal编译器都在使用的一种IR。我们后面的课程还会进一步解析这个IR,也会再分析如何基于这个IR来编译程序。 最后说说“节点之海”这个别名。你可以看到,我们的示例程序是非常简单的,但都形成了由这么多的节点构成的图。可以想象,如果程序更复杂一点,节点就会更多。并且,我们在优化时还会把多个函数的图按照调用关系拼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图,就会更加令人眼花缭乱,所以这个IR也被叫做节点之海。好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可比我们的眼睛强多了,完全能够基于这样的IR愉快地完成优化和编译工作。 ## 课程小结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这节课,我以非常紧凑的篇幅,介绍了与优化有关的背景知识,目的是帮助你把思路转移到优化这个主题上,开始一起思考与优化有关的技术。而今天这节课重点呢,显然是介绍JavaScript和Java编译器都在使用的一种基于图的IR。这里,我希望你记住几个知识点。 首先,你需要记住优化技术的常用分类,比如按照空间维度,也就是优化的范围,可以分为本地优化、全局优化和过程间优化。从时间维度,优化技术可以贯穿整个程序的生命周期。 第二,从算法角度,优化算法也有很多,数据流分析算法仍然很有用。 第三,从数据结构角度,优化算法需要依托定义良好的数据结构和IR。之前我们使用过的CFG是常用的、成熟的数据结构,而基于图的IR则是更前沿的、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数据结构。 第四,你还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优化场景,比如这节课提到的子表达式删除、拷贝传播、死代码删除、循环无关变量外提,等等。这样,你在思考与优化有关的技术的时候,会更容易联系实际。 第五,目前成熟语言的编译器里用于做优化的IR都是符合SSA格式的,它的好处是更容易形成use-def链、分隔开原本就应该是不同的变量、更有利于算法运行,等等。这节课介绍的基于图的IR也是符合SSA格式的,因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变量,所以每个节点当然只能静态赋值一次。你要注意,SSA格式的IR遇到控制流的分支和合并时,需要一个phi运算帮助确定到底选择哪条数据流线路上的值。 第六、关于基于图的IR,你目前只需要记住它能够同时表达数据流和控制流,并且它也能够像AST一样忠实地反映源代码的逻辑就好了,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深入了解它。 总结一遍以后,发现今天的知识点还真是挺密集的,我希望你能多看几遍,加深印象。 ## 思考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介绍了几个的简单的优化场景。你能不能再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知道的优化场景和优化技术?多了解这些场景,会让我们的学习更加联系实际。 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更多感兴趣的朋友。我是宫文学,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