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82 lines
9.0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用户故事CC了解自己了解用户
你好我是CC坐标北京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
很幸运能够遇到这个专栏,这个专栏除了带给我有关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外,还让我重新了解了我自己。接下来我想跟你分享下我与这个专栏的故事。
## 相识相遇
我一直对“美术”、“设计”非常着迷。我觉得“设计”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设计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大大拓宽我自己的知识领域。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53/4e15573d50fceb7f1d1ca5ab86c9e653.png?wh=765*646 "我画的大苹果")
一试听完刘老师的开篇词,我立马就爱上了这门课。“基于人因的设计”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多维度、多领域的设计知识结合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不禁感慨,原来一款优秀产品的诞生是这么神奇!
我虽然只算一个“门外汉”吧,但我觉得即使不是专业人士,我们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需要人因思维的。在生活中使用产品时,我现在总是会下意识去测评一款产品有没有基于人因维度来进行设计、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这样也能帮助自己避坑。
>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科学地理解这个被设计物的使用者。理解使用者的特点,洞见他的痛点、痒点需求,结合人的生理局限、心理特征,理解场景的特殊性。这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愉悦、轻松,令人感到可靠的。”
看了老师的这句话,我简直再赞同不过了。之前很多时候我在使用一些产品出错的时候,总会归结于是不是自己的笨手笨脚,但我现在会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个设计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如果不是,哪里可以进行改进?”
## 感受世界的“繁”与“简”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讲的“[重新认识感觉](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5556)”和“[重新认识视觉](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6347)”的部分。
其中老师的一段话,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感觉和视觉:
> 我们周边的一切事物,也是由设计来呈现出来的。人有肌体神经和半规管之类的器官去承担重力传感器、平衡传感器的角色,这些传感器能让我们能感觉到重力感、平衡感等不一样的感觉。这些传感器事先会对外部的真实世界的各种刺激做一个采样,然后传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初步的认知。
我之前从未如此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回想下,我之前在吃东西的时候,就只是很本能地把食物放进嘴里然后咀嚼。还有很多人,甚至不怎么嚼就直接咽下去了。但其实吃饭,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仔细感受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是用嘴去感受食物的味道,我们还会用眼去看食物的形状与颜色,用手去感受筷子夹起食物的感觉,用鼻子去感受食物的香味……
当我们不再觉得吃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常,而是多去思考一层在吃饭背后我们的感官协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用心吃饭”吧。
刘老师对“留白”的讲解也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留白在增加核心元素价值感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一种力量感,同时还能衬托核心元素的重要性**。
和你分享一个画家李禹焕的作品。我第一眼看到右侧这个大石头,它就给了我一种很重的感觉。石头看起来重不仅仅因为石头的颜色、形状,导致石头看起来很重。关键因素在于石头周边留白很大。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很容易第一眼就直接看向这块石头。我发现留白越大,越会衬托出这个东西的价值感以及重要性,有一种抽象的力量感。倘若周边放上其他的东西且距离很紧凑,就不知道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7b/018ff92473a81a22378f563442b2347b.png?wh=644*300)
下图是19年我自己去悉尼玩的时候从远处拍的悉尼歌剧院。通过比较大的留白是不是就很直接地捕捉到你的注意力了呢?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e3/c201ded3b64df1536437f0f593ae87e3.png?wh=649*813)
## 了解自己,专注生活
**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了用户。**就如同老师在[10](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50939)节课中讲到,人无法并行完成多个任务,总体而言我们还是需要利用外界工具来记忆的。
回归到产品设计本身也是这样,我们需要降低用户学习、记忆的成本,让产品本身执行记忆功能。正如老师讲到的:“一个好的交互系统,应该学会如何帮助用户做好收尾工作”。回顾我年前做的两个项目,虽然我们在“分组分块”、“面包屑导航”,以及“步骤线索”上做得不错,但是有时会忽略“帮人完成收尾”这一点,这个还是需要多多思考。**收尾,就是要让整个内容有闭环。**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可以持续进入状态、高度专注的人,现在我知道了这并不是我个人问题。人的注意力时长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我可以加强训练自己在特定时间内的专注力,然后“中场休息”,再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持续性地反复训练,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专注能力。
说到专注,就不得不提“心流”。在第[12](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52609)节课里,老师讲到了“心流”这个概念。进入心流状态真的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但也确实是一个挑战(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又不擅长的任务时)。
和你分享下我最近经历的一次心流体验。当时我刚上完美术课,回家的路上发现经常逛的书店在打折处理一些书,于是我就边听歌边翻书,希望能够淘到自己喜欢的。忽然感觉有人离我很近,我抬起头看了一下这个人,又继续淘书了。过了一阵子我才反应过来,那人是我的美术老师。但我当时因为太过于沉浸看书,忘记和老师打招呼了。
以及我自己在练琴的时候,就真的是完全停不下来,一点都不会觉得累,这种沉浸其中的感觉真是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所以现在回过头再想想我对专注人群的羡慕,其实我自己也是经常沉浸在某件事中的呢!
## 我的小小学习心得
作为一门用户体验设计课,其实整个课程都是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毕竟人人皆用户。所以在整体的课程学习上,我会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任意产品作为参照来进行测评和思考,又或者完全借用老师举的例子来代入就可以了。
细分到具体的学习过程里,我会分成两个步骤去学习。首先在第一个步骤里,我会只听音频,特别是在做一些不需要大脑思考的事情时听音频,然后边听边想。当然那么多的知识点,还要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去理解,光听音频是不够的。
所以在第二个步骤里我会对照文稿进行学习。看文稿学习我会停下来重点看文稿里的图片内容并且用一个更深度思考的状态去学习文字稿。英语有句谚语我非常喜欢“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all skills”。我不是设计出身在有些内容理解起来出现困难时我就会多咀嚼反思。我觉得这个专栏真的需要反反复复地学每次回顾思考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 生活就是修行
在学习这个专栏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会带着问题去使用产品。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产品,都不应该单纯停留在使用层面,拿到手就无脑用。而是应该去感受、体验这个产品是否真的好,如果好它究竟好在哪里。
我将我实际的体验思路分享给你参考一下。
首先我的第一反应会是记录下这个产品的优缺点,思考我是如何被它吸引、又是排斥它哪一点。其次,我会感受我在使用过程中的流畅度、沉浸感、愉悦感等。最后,我会再反思一下这款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它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它有没有使用户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专栏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感觉周围的一切变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了。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周围的事物、如何发现它们的美。学习这个专栏的收获比我预想的要多很多,老师不只讲了理论,还结合案例让我从局部到整体,科学而深入地理解了产品设计。
我越发觉得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学习人因的课程让我大大增加了对生活的感受度,这是“借事修心”。虽然在工作中每个人对产品设计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交流中难免出现分歧,但人因让我更懂得我们的初衷是使产品为人服务,这是“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