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43 lines
17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23 | 数据库查询串讲:重难点回顾+思考题答疑+知识全景图
你好,我是王磊。
这一讲是我们课程的第三个答疑篇我会和你一起回顾第16讲到22讲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围绕着数据库的“查询”展开的。同时我也会集中解答留给大家思考题并回复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内容。
## 第16讲慎用存储过程
[第16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5270)我首先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如何用Oracle的存储过程将程序执行速度提升了60倍。这是个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后来我也发现了存储过程的局限性就是难以移植、难以调试。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存储过程。
然后我们对分布式数据库的支持现状做了介绍只有OceanBase 2.0版本支持Oracle存储过程但官方并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中使用。Google的F1中通过引入独立的UDF Server来支持存储过程可以使用Java等多种高级语言进行开发这样调试和迁移会更加方便但是普通企业的网络带宽能否支撑这种架构还不好说。
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VoltDB。它是一款内存分布式数据库大量使用内存、单线程、主要使用存储过程封装SQL是它的三个特点。VoltDB的存储过程也支持Java开发更加开放。
这一讲的是思考题是“VoltDB的设计思路很特别在数据的复制上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既不是NewSQL的Paxos协议也不是PGXC的主从复制你能想到是如何设计的吗
VoltDB数据复制的方式是K-safety也叫做同步多主复制其中K是指分区副本的数量。这种模式下当前分区上的任何操作都会发送给所有副本去执行以此来保证数据一致性。也就是说VoltDB是将执行逻辑复制到了多个分区上来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不是复制数据本身。
对这个问题“佳佳的爸”在留言区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同时针对存储过程的使用“Jxin”和“佳佳的爸”两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都讲得非常好点赞。
同时,我也看到有的同学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这个我还是蛮能理解的。调试难、移植难这都是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难还是易,说到底是和个体能力有关系。但是,今天已经是软件工程化的时代,越来越重视协作,孤胆英雄的开发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已经不适用了。
如果你的整个团队都能低成本地使用这项技能确实可以考虑继续使用但这样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作为管理者你肯定还要考虑团队技术栈和市场上多数程序员的技术栈是否一致来降低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我碰到过不少项目开发语言选C++或Java都可以但就是因为C++程序员太少所以选择了Java。
## 第17讲自增主键 VS 随机主键
[第17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5819)的核心内容是自增主键的使用它是一个具体的特性因为要依赖全局性约束所以很有代表性。我们首先介绍了MySQL的自增主键很多同学会认为它能够保证单调递增但如果发生事务冲突时自增主键是会留下空洞的。
而且当并发很大时也不能直接使用MySQL的自增列因为会成为性能瓶颈。然后我介绍了如何使用Oracle的Sequence配合应用系统共同支持海量并发。
在分布式数据库下自增主键与Range分片共用会引发“尾部热点”问题我们用CockroachDB与YugabyteDB的性能测试数据来验证这个判断。因为Range分片是一种普遍的选择所以通常是舍弃自增主键转而用随机主键替换仅保证ID的唯一性。具体技术方案分为数据库内置和应用系统外置两种内置方案包括UUID和Random外置方案包括Snowflake算法。
这一讲的是思考题是“使用Range分片加单调递增主键会引发尾部热点问题但是使用随机主键是不是一定能避免出现热点问题
答案是随机主键可能会出现热点问题。因为按照Range分片原理一张数据表初始仅有一个分片它的Key范围是从无穷小到无穷大。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这个分片会发生分裂Split数据存储才逐渐散开。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分片数量会远小于集群节点数量时所以仍然会出现热点。
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预分片机制Presplit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先初始化若干分片并分配不同的节点。这样在初始阶段写入负载就可以被分散开避免了热点问题。目前Presplit在分布式键值系统中比较常见例如HBase但不是所有的分布式数据库都支持。
## 第18讲HTAP VS Kappa
在[第18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7246)中我们讨论了HTAP的提出背景、现状和未来。HTAP是Gartner提出的OLTP与OLAP一体化的解决思路旨在解决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同年LinkedIn提出的Kappa架构也是针对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将HTAP和Kappa作为两种互相比较的解决方案。
Kappa下的主要技术产品包括Kafka、Flink等是大数据生态的一部分近年来的发展比较迅速。HTAP的主要推动者是OLTP数据库厂商进展相对缓慢也没有强大的生态支持。所以我个人更看好Kappa架构这条路线。
要实现HTAP就要在计算和存储两个层面支持OLTP和OLAP其中存储是基础。OLTP通常使用行式存储OLAP则一般使用列式存储存在明显差异。HTAP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Spanner的PAX一种新的融合性存储在行存的基础上融合列存的特点。另外一种是TiDB提出的借助Raft协议在OLTP与OLAP之间异步复制数据再通过OLAP的特殊设计来弥补异步带来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这一讲的思考题是“每次TiFlash接到请求后都会向TiKV Leader请求最新的日志增量本地replay日志后再继续处理请求。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但会增加一次网络通讯。你觉得这个模式还能优化吗
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利用Raft协议的特性进行优化。如果你有点记不清了可以回到第7讲复习一下Raft协议。Raft在同步数据时是不允许出现“日志空洞”的这意味着如果Follower节点收到时间戳为300的日志则代表一定已经收到了小于这个时间戳的所有日志。所以在TiFlash接收到查询请求时如果查询时间戳小于对应分片的最后写入时间戳那么本地分片的数据一定是足够新的不用再与TiKV的Leader节点通讯。
我在留言区看到“游弋云端”和“tt”同学都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都很棒。“tt”同学的方案非常接近于我给出的答案“游弋云端”同学的心跳包方案也值得深入探讨。
## 第19讲计算下推的各种形式
[第1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8220)中,我们谈的核心内容是计算下推,这是计算存储分离架构下主要的优化方法。
计算下推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场景比较简单的处理是谓词下推就是将查询条件推送到数据节点执行。但在不同的架构下实现难度也有差异比如TiDB因为设计了“缓存写提交”所以就会更复杂些。分区键对于处理计算下推是个很好的帮助在PGXC架构中常见而NewSQL架构主要采用Range分片所以无法直接使用。
分布式数据库沿用了索引来加速计算。在分布式架构下,按照索引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分区索引和全局索引。分区索引可以保证索引与数据的同分布,那么基于索引的查询就可以下推到数据节点执行,速度更快。但是,分区索引无法实现全局性约束,比如就没法实现唯一索引,需要全局索引来实现。
不过,全局索引没有同分布的约束,写入数据会带来分布式事务,查询时也会有两轮通讯处理索引查询和回表,性能会更差。在分布式架构下要慎用全局索引。
这一讲的思考题是讲“将‘单表排序’操作进行下推,该如何设计一种有冗余的下推算法?”
排序是一个全局性的处理任何全局性的控制对分布式架构来说都是挑战。这个设计的关键是有冗余。假如我们执行下面这一条SQL查询账户余额最多的1,000条记录。
```
select * from balance_info order by balance_num limit 1000;
```
一个比较简单的思路是计算节点将这个SQL直接推送给所有数据节点每个数据节点返回top1,000再由计算节点二次排序选择前1,000条记录。
不过这个方式有点太笨拙。因为当集群规模比较大时比如有50个节点计算节点会收到50,000条记录其中49,000都是无效的如果limit数量再增加那无效的数据会更多。这种方式在网络传输上不太经济有一点像读放大情况。
我们可以基于集群节点的数量适当缩小下推的规模比如只取top 500这样能够降低传输成本。但相应地要增加判断逻辑因为也许数据分布很不均衡top 1,000账户都集中在某个节点上那么就要进行二次通讯。这个方式如果要再做优化就是在计算节点保留数据统计信息让数据量的分配符合各节点的情况这就涉及到CBO的概念了。
## 第20讲关联查询经典算法与分布式实现
在[第20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9299)我们讨论了关联查询Join的实现方案。关联查询是数据库中比较复杂的计算经典算法分为三类嵌套循环、排序归并和哈希。这三类算法又有一些具体的实现我们依次做了介绍其中哈希算法下的Grace哈希已经有了分布式执行的特点。
有了算法的基础我又从分布式架构的角度讨论了关联查询的实现。首先涉及到并行执行框架的问题多数产品的执行框架比较简单只能做到计算下推这种比较简单的并行。因为数据节点之间是不通讯的所以计算节点容易成为瓶颈。另外一些产品比如OceanBase和CockroachDB引入了类似MPP的机制允许数据节点之间交换数据。
我们把关联查询这个问题聚焦到大小表关联和大表关联两个场景上。大小表关联的解决方案是复制表方式,具体又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式。大表关联则主要通过数据重分布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数据节点之间交换数据,和上一段的并行执行框架有很密切的关系。
这一讲的思考题是“当执行Hash Join时在计算逻辑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阶段会优先选择数据量较小的表作为Inner表我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情况下系统无法根据数据量决定Inner表呢
选择数据量较小的作为Inner表这是典型的基于代价的优化也就是CBOCost Based Optimizer属于物理优化阶段的工作。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逻辑优化阶段进行基于关系代数运算的等价转化有时就是计算逻辑限制了系统不能按照数据量来选择Inner表。比如执行左外连接Left Outer Join它的语义是包含左表的全部行不管右表中是否存在与它们匹配的行以及右表中全部匹配的行。这样就只能使用右表充当 Inner 表并在之上建哈希表,使用左表来当 Outer 表,也就是我们的驱动表。
## 第21讲查询执行引擎的三个模型
[第2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9971),我们的关键词是查询执行引擎,它的责任是确保查询计划能被快速执行,而执行速度则取决于引擎采用的执行模型。执行模型分为三种,火山模型、向量化模型和代码生成。
火山模型是多数数据库使用的模型有20年的历史运行非常稳定。火山模型由一组运算符嵌套组成运算符之间低耦合通用性高但它的缺点是无法使用现代CPU的特性尤其是虚函数过多。
向量化模型将运算符的输入从行集合变成向量块减少了调用虚函数的次数也提高了CPU使用效率。
代码生成的逻辑则是通过编译器生成针对性的代码,从根本上解决虚函数过多的问题。
向量化模型和代码生成是现代高效查询模型的代表已经获得越来越多认可在很多数据库中被使用。TiDB和CockroachDB都进行了向量化改造而OceanBase也实现了表达式级别的代码生成。
这一讲的思考题是“基础软件演进中一个普遍规律,每当硬件技术取得突破后就会引发软件的革新。那么,我的问题就是你了解的基础软件中,哪些产品分享了硬件技术变革的红利呢?”
就像问题中所说的每次硬件技术的突破都会引发软件的革新比如VoltDB出现的背景就是内存技术成熟价格日益降低即使使用内存作为主存储设备也有足够的商业竞争力。
通过这一讲你应该已经了解到查询引擎的优化就是围绕着现代CPU特性展开的。而在第22讲存储引擎部分我介绍了WiscKey模型它是伴随着硬盘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SSD的技术。
SSD的物理结构与传统的HDD非常不同没有物理磁头所以寻址成本更低对于随机写支持等更好但是反复擦写却更影响SSD的使用寿命。WiscKey模型就是基于适合这两个特性提出的。随着SSD价格逐步降低未来很可能成为服务器的标准配置。
## 第22讲存储引擎的优化选择
[第2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91009),我们主要谈的是存储引擎,也就是数据落盘的最后一步。
在开始的部分我们先引入RUM猜想这个框架指出任何数据结构只能在读放大、写放大和空间放大三者之间优化两项。
然后我们又回到数据库架构下分析了B+ Tree与LSM的区别。它们并不是简单地读优化和写优化。LSM的两种策略Tiered和Leveled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其中Leveled是RocksDB采用的模型适用范围更广。
因为RocksDB是一个优秀的单机存储引擎所以TiDB和CockroachDB最初都直接引入了它。但是随着产品的演进TiDB和CockroachDB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存储引擎TiTan和Pebble。
Titan是借鉴了新的存储模型WiscKey与LSM最大的差异是将Value分离出来单独存储这样的好处是在Compact环节减少了写放大。
选择Pebble的不是为了优化模型而是出于工程上的考虑。一方面是Go语言调用C++编写RocksDB是有额外的延迟另一方面是RocksDB的不断膨胀引入了更多的变更风险。而Pebble使用Go语言开发更加小巧满足了工程方面的要求。
这一讲的思考题是“Scan操作是否可以使用Bloom Filter来加速如果可以又该如何设计呢
Bloom Filter是很有意思的数据结构通过多个Hash函数将一个数值映射到某几个字节上。这样用少量的字节就可以存储大量的数值同时能快速地判断某个数值是否存在。虽然没有做映射的数值会有一定概率的误报但可以保证“数值不存在”是绝对准确的这就是假阳性。
这种模式显然是不能直接支持Scan操作的这是需要将数值做一定的转化。这个方法在RocksDB中称为“Prefix Bloom Filter”也就是取Key的左前缀Prefix进行判断。因为K/V系统是按照Key字典序排列的那就是说相邻的Key通常具有相同的Prefix这种匹配方式相当于对一组Key做了检验可以更好地适应Scan的特点。
对这个问题,“扩散性百万咸面包”和“可怜大灰狼”两位同学都给出了很准确的答案,点赞。
## 小结
第16到第22这七讲大多是围绕着查询这个主题展开的。之所以安排这么大的篇幅是因为我认为对数据库来说查询是除了事务以外最重要的功能。
当然OLTP的查询功能和OLAP还有很大的区别也不能满足所有的查询需求。但了解了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管理对分布式数据库的预期。如果你对查询场景更有兴趣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你奠定一个基础未来更高效地学习OLAP数据库的相关内容。
如果你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要是你身边的朋友也对数据库的查询执行过程感兴趣,你也可以把今天这一讲分享给他,我们一起讨论。
## 分布式数据全景图3/4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d/69/0d3c516d959b91afae6984ca85ea1669.jpg?wh=2700*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