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450 lines
20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21 | 怎么设计一个简单又直观的接口?
我们前面聊过接口规范,开放的接口规范是使用者和实现者之间的合约。既然是合约,就要成文、清楚、稳定。合约是好东西,它可以让代码之间的组合有规可依。但同时它也是坏东西,让接口的变更变得困难重重。
接口设计的困境,大多数来自于接口的稳定性要求。摆脱困境的有效办法不是太多,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要**保持接口的简单直观**。那么该怎么设计一个简单直观的接口呢?
## 从问题开始
软件接口的设计,要从真实的问题开始。
一个解决方案,是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始的。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用户需求,也可以是现实用例。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把小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问题,直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公认的事实或者是可以轻易验证的问题。
比如说,是否可以授权一个用户使用某一个在线服务呢?这个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1. 该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的用户?
2. 该用户是否持有正确的密码?
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描述这个分解。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9/f1/c9d13e1a67471048a8d42867171351f1.png)
分解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分解的问题一定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这就是MECE原则。使用MECE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用最高的条理化和最大的完善度理清思路。
如何理解这个原则呢?
先来说一下“相互独立”这个要求。问题分解后,我们要仔细琢磨,是不是每一个小问题都是独立的,都是可以区分的事情。
我们以上面的分解为例子,仔细看会发现这种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只有已经注册的用户,才会持有正确的密码。而且,只有持有正确密码的用户,才能够被看作是注册用户。这两个小问题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就不能算是“相互独立”。
我们要消除掉这种依赖关系。
变更后,就需要两个层次的表达。第一个层次问题是,该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的用户?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更小的问题:用户持有的用户名是否已注册? 用户持有的密码是否匹配?
1. 该用户是否是已注册的用户?
a. 用户名是否已注册?
b.用户密码是否正确?
这种描述的思维导图,和上面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1/19/51509360e2c8103bbd09eb855483da19.png)
除了每一项都要独立之外,我们还要琢磨,是不是把所有能够找到的因素,都找到了?也就是说,我们是否穷尽了所有的内容,做到了“完全穷尽”?
你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分解的缺陷。如果一个服务,对所有的注册用户开放,上面的分解就是完备的。否则,我们就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内容,不同的注册用户,可以访问的服务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访问的权限,那么即使用户名和密码正确也无法访问相关的服务。
如果我们把漏掉的加上,这个问题的分解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1. 该用户是否是已注册的用户?
a. 用户名是否已注册?
b.用户密码是否正确?
2.该用户是否有访问的权限?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b/13/fb829082bcd4be9b6e949e4fb39c2913.png)
完成上述的分解后,对于是否授权用户访问一个服务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了。
**为什么从问题开始?**
为什么我们要遵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呢?
只有完全穷尽,才能把问题解决掉。否则,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有漏洞的,甚至是无效的。
只有相互独立,才能让解决方案简单。否则,不同的因素纠缠在一起,既容易导致思维混乱,也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复杂。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清楚地理解。那就是,为什么要从问题开始呢?
从问题开始,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找到一条主线。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没有目标地让思维发散。这样,也可以**避免需求膨胀和过度设计**。
比如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牵制着,按照面向对象编程的思路,我们看到“用户”两个字,马上就会有无限的联想。是男的还是女的呀?姓啥名谁呀?多大岁数了?家住哪儿啊?一系列问题都会冒出来,然后演化成一个庞大的对象。但事实上,对于上面的授权访问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
**自然而来的接口**
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再把小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逐层分解的过程中,软件的接口以及接口之间的联系,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出来的接口,逻辑直观,职责清晰。对应的,接口的规范也更容易做到简单、稳定。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Java的命名规范吗Java类的标识符使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接口的标识符使用名词、名词短语或者形容词方法的标识符使用动词或者动词短语。这背后的逻辑是Java类和接口通常代表的是一个对象而Java的方法通常代表的是一个动作。
我们在分解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名词和名词短语或者形容词,就是代码中类和方法的现实来源。比如,从上面的问题分解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基础的小问题:用户名是否已注册。这个小问题,就可以转换成一个方法接口。
我们前面讨论过这个接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使用过的代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妥的地方?
```
/**
* Check if the {@code userName} is a registered name.
*
* @return true if the {@code userName} is a registered name.
*/
boolean isRegisteredUser(String userName) {
// snipped
}
```
不知道你看到没有,这个方法的命名是不妥当的。
根据前面的问题分解,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用户是不是注册用户,需要两个条件:用户名是否注册?密码是否正确?
上面例子中,这个方法的参数,只有一个用户名。这样的话,只能判断用户名是不是已经被注册,还判断不了使用这个用户名的用户是不是真正的注册用户。
如果我们把方法的名字改一下,就会更符合这个方法的职能。
```
/**
* Check if the {@code userName} is a registered name.
*
* @return true if the {@code userName} is a registered name.
*/
boolean isRegistered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 snipped
}
```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我们前面的问题分解,你就会觉得原来的名字有点儿刺眼或者混乱。这就是问题分解带给我们的好处。问题的层层简化,会让接口的逻辑更直观,职责更清晰。这种好处,也会传承给后续的接口设计。
## 一个接口一件事情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行代码只做一件事情,一块代码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接口也应该只做一件事情。
如果一行代码一件事,那么一块代码有七八行,不是也应该做七八件事情吗?怎么能说是一件事情呢?这里我们说的“事情”,其实是在某一个层级上的一个职责。授权用户访问是一件完整、独立的事情;判断一个用户是否已注册也是一件完整、独立的事情。只是这两件事情处于不同的逻辑级别。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也可以分几步完成,每一步也可以是更小的事情。有了逻辑级别,我们才能分解问题,接口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对于一件事的划分,我们要注意三点。
1. 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也不是三件事。
2. 这件事是独立的。
3. 这件事是完整的。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接口的使用就会有麻烦。
比如下面的这段代码用于表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该怎么打招呼。在汉语环境下我们说“你好”在英语环境下我们说“Hello”。
```
/**
* A {@code HelloWords} object is responsible for determining how to say
* "Hello" in different language.
*/
class HelloWords {
private String language = "English";
private String greeting = "Hello";
// snipped
/**
* Set the language of the greeting.
*
* @param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the greeting.
*/
void setLanguage(String language) {
// snipped
}
/**
* Set the greetings of the greeting.
*
* @param language the greetings of the greeting.
*/
void setGreeting(String greeting) {
// snipped
}
// snipped
}
```
这里涉及两个要素一个是语言英语、汉语等一个是问候语Hello、你好等。上面的这段代码抽象出了这两个要素。这是好的方面。
看起来有两个独立的要素就可以有两个独立的方法来设置这两个要素。使用setLanguage()设置问候的语言使用setGreeting()设置问候的问候语。看起来没什么毛病。
但这样的设计对用户是不友好的。因为setLanguage()和setGreeting()这两个方法,都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事情。只有两个方法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件完整的事情。
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会导致很多问题。 比如说:
1. 使用时,应该先调用哪一个方法?
2. 如果语言和问候语不匹配,会出现什么情况?
3. 实现时,需不需要匹配语言和问候语?
4. 实现时,该怎么匹配语言和问候语?
这些问题,使用上面示例中的接口设计,都不好解决。 一旦接口公开,软件发布,就更难解决掉了。
**减少依赖关系**
有时候,“一个接口一件事情”的要求有点理想化。如果我们的设计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减少依赖关系,并且声明依赖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对象,总是先要实例化,然后才能调用它的实例方法。构造方法和实例方法之间,就有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规范化的依赖关系,有严格的调用顺序限制。编译器可以帮我们检查这种调用顺序。
但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实例方法之间的依赖关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楚依赖关系,标明清楚依赖关系、调用顺序,以及异常行为。
下面的这段代码摘录自OpenJDK。这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被广泛使用的Java核心类。这段代码里的三个方法有严格的调用顺序要求。要先使用initSign()方法再使用update()方法最后使用sign()方法。这些要求,是通过声明的规范,包括抛出异常的描述,交代清楚的。
```
/*
* Copyright (c) 1996, 2018, Oracle and/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 DO NOT ALTER OR REMOVE COPYRIGHT NOTICES OR THIS FILE HEADER.
*
* <snipped>
*/
package java.security;
import java.security.InvalidKeyException;
import java.security.PrivateKey;
import java.security.SignatureException;
import java.security.SignatureSpi;
/**
* The Signature class is used to provide applications the functionality
* of a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igital signatures are used for
* authentication and integrity assurance of digital data.
*
* <snipped>
*
* @since 1.1
*/
public abstract class Signature extends SignatureSpi {
// snipped
/**
* Initialize this object for signing. If this method is called
* again with a different argument, it negates the effect
* of this call.
*
* @param privateKey the private key of the identity whose signature
* is going to be generated.
*
* @exception InvalidKeyException if the key is invalid.
*/
public final void initSign(PrivateKey privateKey)
throws InvalidKeyException {
// snipped
}
/**
* Updates the data to be signed or verified, using the specified
* array of bytes.
*
* @param data the byte array to use for the update.
*
* @exception SignatureException if this signature object is not
* initialized properly.
*/
public final void update(byte[] data) throws SignatureException {
// snipped
}
/**
* Returns the signature bytes of all the data updated.
* The format of the signature depends on the underlying
* signature scheme.
*
* <p>A call to this method resets this signature object to the state
* it was in when previously initialized for signing via a
* call to {@code initSign(PrivateKey)}. That is, the object is
* reset and available to generate another signature from the same
* signer, if desired, via new calls to {@code update} and
* {@code sign}.
*
* @return the signature bytes of the signing operation's result.
*
* @exception SignatureException if this signature object is not
* initialized properly or if this signature algorithm is unable to
* process the input data provided.
*/
public final byte[] sign() throws SignatureException {
// snipped
}
// snipped
}
```
然而,即使接口规范里交待清楚了严格的调用顺序要求,这种设计也很难说是一个优秀的设计。用户如果不仔细阅读规范,或者是这方面的专家,很难第一眼就对调用顺序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要求,接口一定要“皮实”。
**使用方式要“傻”**
所有接口的设计,都是为了最终的使用。方便、皮实的接口,才是好用的接口。接口要很容易理解,能轻易上手,这就是方便。此外还要限制少,怎么用都不容易出错,这就是皮实。
上面的OpenJDK例子中如果三个方法的调用顺序除了差错接口就不能正常地使用程序就不能正常地运转。既不方便也不皮实。
##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该怎么设计简单直观的接口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只讨论了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
1. 从真实问题开始,把大问题逐层分解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小问题;
2. 问题的分解过程,对应的就是软件的接口以及接口之间的联系;
3. 一个接口,应该只做一件事情。如果做不到,接口间的依赖关系要描述清楚。
另外关于面向对象设计有一个简称为SOLID的面向对象设计五原则。如果你没有了解过这些原则我也建议你找来看看。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和看法。
## 一起来动手
下面的这段代码摘录自OpenJDK是上面那个例子的扩充版。如果从面向对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设计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直到OpenJDK 12这些缺陷还没有改进。
你试着找一找看看能发现哪些缺陷有没有改进的办法。欢迎你把发现的缺陷以及优化的接口公布在讨论区也可以写一下你的优化思路。说不定你可以为OpenJDK社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或者改进方案。
也欢迎点击“请朋友读”,和你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这段代码。
```
/*
* Copyright (c) 1996, 2018, Oracle and/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 DO NOT ALTER OR REMOVE COPYRIGHT NOTICES OR THIS FILE HEADER.
*
* <snipped>
*/
package java.security;
import java.security.InvalidAlgorithmParameterException;
import java.security.InvalidKeyException;
import java.security.PrivateKey;
import java.security.PublicKey;
import java.security.SignatureException;
import java.security.SignatureSpi;
import java.security.spec.AlgorithmParameterSpec;
/**
* The Signature class is used to provide applications the functionality
* of a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igital signatures are used for
* authentication and integrity assurance of digital data.
*
* <snipped>
*
* @since 1.1
*/
public abstract class Signature extends SignatureSpi {
// snipped
/**
* Initializes this signature engine with the specified parameter set.
*
* @param params the parameters
*
* @exception InvalidAlgorithmParameterException if the given parameters
* are inappropriate for this signature engine
*
* @see #getParameters
*/
public final void setParameter(AlgorithmParameterSpec params)
throws InvalidAlgorithmParameterException {
// snipped
}
/**
* Initializes this object for verification. If this method is called
* again with a different argument, it negates the effect
* of this call.
*
* @param publicKey the public key of the identity whose signature is
* going to be verified.
*
* @exception InvalidKeyException if the key is invalid.
*/
public final void initVerify(PublicKey publicKey)
throws InvalidKeyException {
// snipped
}
/**
* Initialize this object for signing. If this method is called
* again with a different argument, it negates the effect
* of this call.
*
* @param privateKey the private key of the identity whose signature
* is going to be generated.
*
* @exception InvalidKeyException if the key is invalid.
*/
public final void initSign(PrivateKey privateKey)
throws InvalidKeyException {
// snipped
}
/**
* Updates the data to be signed or verified, using the specified
* array of bytes.
*
* @param data the byte array to use for the update.
*
* @exception SignatureException if this signature object is not
* initialized properly.
*/
public final void update(byte[] data) throws SignatureException {
// snipped
}
/**
* Returns the signature bytes of all the data updated.
* The format of the signature depends on the underlying
* signature scheme.
*
* <p>A call to this method resets this signature object to the state
* it was in when previously initialized for signing via a
* call to {@code initSign(PrivateKey)}. That is, the object is
* reset and available to generate another signature from the same
* signer, if desired, via new calls to {@code update} and
* {@code sign}.
*
* @return the signature bytes of the signing operation's result.
*
* @exception SignatureException if this signature object is not
* initialized properly or if this signature algorithm is unable to
* process the input data provided.
*/
public final byte[] sign() throws SignatureException {
// snipped
}
/**
* Verifies the passed-in signature.
*
* <p>A call to this method resets this signature object to the state
* it was in when previously initialized for verification via a
* call to {@code initVerify(PublicKey)}. That is, the object is
* reset and available to verify another signature from the identity
* whose public key was specified in the call to {@code initVerify}.
*
* @param signature the signature bytes to be verified.
*
* @return true if the signature was verified, false if not.
*
* @exception SignatureException if this signature object is not
* initialized properly, the passed-in signature is improperly
* encoded or of the wrong type, if this signature algorithm is unable to
* process the input data provided, etc.
*/
public final boolean verify(byte[] signature) throws SignatureException {
// snipp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