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98 lines
15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02 | 把错误关在笼子里的五道关卡
上一讲中,我们一起讨论了什么是优秀的代码。简而言之,优秀的代码是经济、规范、安全的代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时常站在团队、流程、个人能力的角度去思考优秀代码。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们都想写出优秀的代码。可是,怎么才能编写出经济、规范、安全的代码呢?这是个大话题,相信你之前也有过思考。
## 无心的过失
开始之前我先给你讲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案例。2014年2月苹果公司的iOS和OS X操作系统爆出严重的安全漏洞聪明的黑客们可以利用这一漏洞伪装成可信网站或者服务来拦截用户数据。而造成这一漏洞的原因也让业界专家大跌眼镜。
下面我用 C语言的伪代码来给你简单描述下当时的漏洞情况。
```
if ((error = doSomething()) != 0)
goto fail;
goto fail;
if ((error= doMore()) != 0)
goto fail;
fail:
return error;
```
其实这段代码非常简单它有两个判断语句如果判断条件成立那就执行“goto fail”语句如果不成立那就跳过判断语句继续执行。上面的“goto fail”语句它的意思是略过它之后的所有语句直接跳转到标有“fail”语句的地方也就是第6行。
我们来分析下第一个判断条件第一行和第二行如果error不等于零那就跳转到fail语句这逻辑上没什么问题。而第三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就能直接跳转到fail语句也就是说它下面的代码永远也无法执行这里是不是有问题是的漏洞就是出在这里。
这一行多余的代码就是导致苹果操作系统那个安全漏洞的罪魁祸首。2014年2月21日苹果发布了相关的安全补丁你随便一搜“GoTo Fail漏洞”就能找到相关的细节我这里不赘述了。
我们每天仰慕的苹果操作系统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你是不是有点惊讶?这么一个“简单”的错误,引发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安全漏洞,是不是也有点出乎意料?上面的错误,简单看,就是复制的时候多复制了一行,或者因为时间关系,或者因为粗心大意,苹果的工程师硬是没检查出来。这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出现。
这个具有重大杀伤力的bug是如此的“幼稚”如此的“好玩”如此的“萌萌哒”以至于到现在人们还可以买到印有“GoTo Fail”的T恤衫更别提业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了。有很多文章专门研究这一个“低级”安全漏洞甚至有人探讨这个“低级”错误对于计算机软件教育的积极影响。
所有的危机都不应该被浪费,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是在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反过来再想,我们应该如何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呢?
## 人人都会犯错误
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会犯错误。这应该是一个共识。这里面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人类的行为模式的因素,也有现实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此不讨论人类进化和心智模式这样的严肃研究成果。但是,有两三个有意思的话题,我想和你聊聊。
第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好的程序员不会写坏的代码,要不然,就是他还不足够优秀。我尊重这个观点背后代表的美好愿望,但是这个观点本身我很难认同。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犯错误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我认为,即使一个非常优秀的程序员,他主观上非常认真,能力又非常强,但他也会犯非常“低级”、“幼稚”的错误。所以,你不能因为苹果那个程序员,犯了那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就一棒子把他“打死”,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的程序员。
第二个更加普遍的观点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同样尊重这个观点背后代表的美好期望。但是,我想给这个观点加一点点限制。这个观点应该是我们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对于他人,我们可以更宽容;**对于一个团队,我们首先要思考如何提供一种机制,****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如果强制要求他人错不过三,现实中,我们虽然发泄了怨气,但是往往错失了工作机制提升的机会。
第三个深入人心的观点是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认错误。同样的,我理解这个观点背后代表的美好诉求。这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万万不敢造次。在软件工程领域,我想,在犯错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要再多一点对自己的谅解,以及对他人的宽容。错误并不可怕,你不必为此深深自责,更不应该责备他人。要不然,**一旦陷入自责和指责的漩涡,很多有建设意义的事情,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去做;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法做,做不好**。
我这么说,你是不是开始有疑惑了:人人都会犯错误,还重复犯,还不能批评,这怎么能编写出优秀的代码呢?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怎么样才会少犯错误呢?**
## 把错误关在笼子里
人人都会犯错误苹果的工程师也不例外。所以“GoTo Fail”的“幼稚”漏洞实在是在情理之中。可是这样的漏洞是如何逃脱重重“监管”出现在最终的发布产品中这多多少少让我有点出乎意料。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错误是经过了怎样的“工序”,穿越了多少障碍,需要多少运气,最终才能被“发布”出来。
我把这样的工序总结为“五道关卡”。
**第一道关:程序员**
**提高程序员的修养,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从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失败中学习、积累、提高,是一个程序员成长的必修课**。我知道,这是你和我一直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第三行的“GoTo Fail”实在算得上“漏网之鱼”才可以逃过哪怕最平凡的程序员的眼睛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宝贵的一行代码并且狠狠地玩耍了一把。
现在我们可以再回过来看看那段错误代码如果是你写你会怎么写呢从你的角度来看又有哪些细节可以帮助你避免类似的错误呢这两个问题你可以先停下来1分钟想一想。
在我看来上面那段代码起码有两个地方可以优化。如果那位程序员能够按照规范的方式写代码那“GoTo Fail”的漏洞应该是很容易被发现。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朝着规范以及可持续改进的角度去思考错误背后的原因而非一味地自责。
首先,**他应该正确使用缩进**。你现在可以再看下我优化后的代码,是不是第三行的代码特别刺眼,是不是更容易被“逮住”?
```
if ((error = doSomething()) != 0)
goto fail;
goto fail;
if ((error= doMore()) != 0)
goto fail;
fail:
return error;
```
其次,**他应该使用大括号**。使用大括号后,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自动消失了?虽然,多余的这一行依然是多余的,但已经是没有多大危害的一行代码了。
```
if ((error = doSomething()) != 0) {
goto fail;
goto fail;
}
if ((error= doMore()) != 0) {
goto fail;
}
fail:
return error;
```
从上面这个例子里,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到,好的代码风格带来的好处呢?工作中,像苹果公司的那位程序员一样的错误,你应该没少遇到吧?那现在,你是不是可以思考如何从代码风格的角度来避免类似的错误呢?
魔鬼藏于细节。很多时候, **优秀的代码源于我们对细节的热情和执着**。可能,你遇到的或者想到的问题,不是每一个都有完美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但是,**如果你能够找到哪怕仅仅是一个小问题的一个小小的改进办法,都有可能会给你的代码质量带来巨大的提升和改变**。
当然,你可能还会说,我代码风格不错,但是那个问题就是没看到,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是这样,所以也就有了第二道工序:编译器。
**第二道关:编译器**
编译器在代码质量方面,作为机器,恪尽职守,它可以帮助我们清除很多错误。还是以上面的漏洞代码为例子, 这一次其实编译器的防守并没有做好因为它毫无察觉地漏过了多余的“GoTo Fail”。
在Java语言里对于无法访问的代码第三行后的代码 Java编译器就会及时报告错误。而在2014年2月的GCC编译器里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
至今GCC社区对于无法访问代码的检查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然而GCC社区并没有完全浪费这个“GoTo Fail”的问题 。为解决类似问题从GCC 6开始GCC社区为正确使用缩进提供了一个警告选项 -Wmisleading-indentation 。如果代码缩进格式没有正确使用GCC就会提供编译时警告。现在如果我们启用并且注意到了GCC编译器的警告犯类似错误的机会应该会大幅度地降低了。
在这里,我要提醒你的是,对于编译器的警告,我们一定要非常警觉。能消除掉所有的警告,你就应该消除掉所有的警告。就算实在没有办法消除掉编译警告,那你也一定要搞清楚警告产生的原因,并确认编译警告不会产生任何后续问题。
**第三道关:回归测试 Regression Testing**
一般地,软件测试会尽可能地覆盖**关键逻辑和负面清单**,以确保关键功能能够正确执行,关键错误能够有效处理。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都要写很多测试代码,来测试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
另外,这些测试代码还有一个关键用途就是做回归测试 。如果有代码变更,我们可以用回归测试来检查这样的代码变更有没有使代码变得更坏。
上述的“GoTo Fail”这样的代码变更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负面检查点。遗憾的是该检查点并没有包含在回归测试中或者在这个变更交付工程中回归测试并没有被执行。
软件测试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使用场景。但是,我们千万要覆盖关键逻辑和负面清单。一个没有良好回归测试的软件,很难保证代码变更的质量;也会使得代码变更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大幅地提高代码维护的成本。
**第四道关:代码评审 Code Review**
**代码评审是一个有效的在软件研发过程中抵御人类缺陷的制度**。通过更多的眼睛检查软件代码,被忽视的错误更容易被逮住,更好的设计和实现更容易浮现出来。
那代码评审是怎么实现的呢一般情况下代码评审是通过阅读代码变更进行的。而代码变更一般通过某种形式的工具呈现出来。比如OpenJDK采用的[Webrev](http://openjdk.java.net/guide/webrevHelp.html) 。你可以访问[我的一个代码评审使用的代码变更页面](http://cr.openjdk.java.net/~xuelei/8171337/webrev.00/) ,感受下这种呈现方式。
回到上面那个“GoTo Fail”的代码变更看起来什么样子呢下面是其中的一个代码变更版本示例
```
if ((err = SSLHashSHA1.update(&hashCtx, &signedParams)) != 0)
goto fail;
+ goto fail;
if ((err = SSLHashSHA1.final(&hashCtx, &hashOut)) != 0)
goto fail;
```
添加的这行代码,还是相当刺眼的。多一些眼睛盯着这些代码,多一些形式展现这些变更,就会大幅度地降低问题藏匿的几率。
上述的“GoTo Fail”这样的代码变更怎么就逃过代码评审者的眼睛呢我想说的是评审者也是人我们不能期望评审者能发现所有的问题。
**第五道关:代码分析 Code Analysis**
静态代码分析Static Code Analysis是通过对源代码的检查来发现潜在问题的一种软件质量保障方式。有很多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你检查代码缺陷比如说商业软件Coverity以及开源软件FindBugs。你可以试试看有哪些工具可以检测到这个“GoTo Fail”问题。
代码覆盖率Code Coverage是一个反映测试覆盖程度的指标。它不仅仅量化测试的指标也是一个检测代码缺陷的好工具。如果你的代码覆盖率测试实现了行覆盖Line Coverage这个“GoTo Fail”问题也很难闯过这一关。
很显然苹果的这一关也没有拦截住“GoTo Fail”。这样“GoTo Fail”就像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闯过了五关有些软件开发流程也许会设置更多的关卡
## 代码制造的流水线
我们分析了这重重关卡,我特别想传递的一个想法就是,**编写优秀的代码,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战斗**。代码的优秀级别,依赖于每个关卡的优秀级别。高质量的代码,依赖于高质量的流水线。每道关卡都应该给程序员提供积极的反馈。这些反馈,在保障代码质量的同时,也能帮助程序员快速学习和成长。
可是即使我们设置了重重关卡“GoTo Fail”依然“过关斩将”一行代码一路恣意玩耍。这里面有关卡虚设的因素也有我们粗心大意的因素。我们怎么样才能打造更好的关卡或者设置更好的笼子尤其是**身为程序员,如何守好第一关?**
欢迎你在留言区说说自己的思考。下一讲,我们再接着聊这个话题。
## 一起来动手
下面的这段代码,有很多疏漏的地方。你看看自己读代码能发现多少问题?上面我们讨论的流程能够发现多少问题。不妨把讨论区看作代码评审区,看看在讨论区都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
package com.example;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x.net.ssl.SNIServerName;
class ServerNameSpec {
final List serverNames;
ServerNameSpec(List serverNames) {
this.serverNames =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serverNames);
}
public void addServerName(SNIServerName serverName) {
serverNames.add(serverNam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if (serverNames == null || serverNames.isEmpty())
return "<no server name indicator specified>";
StringBuilder 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512);
for (SNIServerName sn : serverNames) {
builder.append(sn.toString());
builder.append("\n");
}
return builder.toString();
}
}
```
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来讨论一下这道小小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