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23 lines
14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09 | 精益看板(下):精益驱动的敏捷开发方法
你好我是石雪峰。在上一讲中我给你介绍了两种常见的敏捷框架Scrum和精益看板。我重点提到关注价值流动是精益的核心理念限制在制品数量则是核心实践。此外我还给你介绍了实施精益看板第一步可视化流程。那么今天我会继续介绍剩余的四个步骤。
先提一句,如果你比较关心工具使用方面的问题,我给你分享一份有关常见的工具配置和使用方面的资料,你可以点击[网盘](https://pan.baidu.com/s/1SAmWYv7WeYgM6yZSRs5nag)下载提取码是mrtd。
好了,现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
## 第二步:定义清晰的规则
在完成可视化流程之后,看板的雏形就出来啦。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定义清晰的规则。
可视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看得见,还在于让人看得懂。工作时间久了,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沟通的成本甚至要大于工作的成本**。沟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同步和传递信息,如果有一种途径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那岂不是很好吗?
而看板恰恰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状态可视化。团队的所有成员可以通过看板了解当前在进行的任务状态、流程中的瓶颈点、任务与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等信息,从而自发地采取相应的活动,来保证价值交付的顺畅,使整个项目能够有条不紊地交付。
当然,如果想要做到这点,光靠可视化流程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在看板的设计中融入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大大地降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统一团队的沟通语言,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看板的规则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可视化规则,另一个是显式化规则,我分别来介绍一下。
**1.可视化规则。**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看板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是“一列一行”。实际上看板中卡片的设计也有讲究主要有3点。
* 卡片的颜色:用于区分不同的任务类型,比如需求(绿色)、缺陷(红色)和改进事项(蓝色);
* 卡片的内容用于显示任务的主要信息比如电子看板ID号需求的名称、描述、负责人、预估工作量和停留时长等
* 卡片的依赖和阻塞状态:用于提起关注,比如在卡片上通过张贴不同的标志,表示当前卡片的健康程度,对于存在依赖和阻塞状态的卡片,需要团队高优先级协调和处理。这样一来,看板就显得主次分明啦。
**2.显式化规则。**
**看板除了要让人看得懂,还要让人会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引入看板的初期,大家对这个新鲜事物还比较陌生,所以,定义清晰的操作规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而且,在团队习惯操作之前,需要反复地强调以加深团队的印象,慢慢培养团队的习惯。当团队习惯了使用看板之后,效率就会大大提升。这些规则包括:
* 谁来负责整理和移动卡片?
* 什么时间点进行卡片操作?
* 卡片的操作步骤是怎样的?(比如,卡片每停留一天需要做一次标记。)
* 什么时候需要线下沟通?(比如缺陷和阻塞)
* 哪些标识代表当前最高优先级的任务?
* 看板卡片的填充规则是怎样的?
* 谁来保障线下和线上看板的状态一致性?
还是那句话,这些规则在团队内部可能一直都存在,属于心照不宣的那种类型,但是,通过看板将规则显示化,无论是对于规则的明确,新人的快速上手,还是团队内部的持续改进,都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 第三步:限制在制品数量
**限制在制品数量是看板的核心,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主要问题就在于把数量限制为多少比较合适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应用看板方法只能暴露团队的现有问题,而不能解决团队的现有问题。**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就是说,当在制品数量没有限制的时候,团队的交付时间和交付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需求把控不到位,发布频率不够高,自动化程度不足以支撑快速交付,组织间的依赖和系统架构耦合太强……这些都是团队的固有问题,并非是使用看板方法就能统统解决掉的。
**但看板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降低在制品数量,可以将这些潜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比如在极端情况下假设我们将在制品数量设置为1也就是说团队当前只工作在一个需求上按道理来说交付的前置时间会大大缩短。但实际上团队发现由于测试环境不就绪导致无法验收交付或者交付窗口过长错过一个窗口就要再等2周的时间到头来还是不能达到快速交付价值的目标。那么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测试环境初始化问题和交付频率的问题。这些都是团队固有的问题只不过在没有那么高的交付节奏要求时并没有显现出来而已。
所以,如果你能够摆正心态,正视团队的固有问题,你就会明白,限制在制品数量绝不仅仅是纠结一个数字这么简单的。在我看来,限制在制品数量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是需求流入节点,一个是需求交付节点。
**1.需求流入节点。**
这里的关键是限制需求的流入。你可能就会说这太不靠谱了面对如狼似虎的业务方研发团队只能做个小绵羊毕竟只要你敢say“no”业务方就直接立刻写邮件抄送老板了。
其实需求的PK是个永恒的话题敢问哪个研发经理没经历过几十、上百次需求PK的腥风血雨呢我之前就因为同项目团队需求PK得过于激烈一度做好了被扫地出门的准备。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到头来大家还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一次提100个需求和提10个需求从交付时长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限制在制品数量只是换了一个方式PK需求从之前业务方提供一大堆需求让研发团队给排期的方式变成了根据需求的优先级限制并行任务数量的方式。
当然,研发团队需要承诺业务方以最快的速度交付最高优先级的需求。如果业务方看到需求的确按照预期的时间上线甚至是提前上线,他们就会慢慢习惯这种做法,团队之间的信任也就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2.需求流出节点。**
这里的关键在于加速需求的流出。在一般的看板中,最容易出现堆积的就是待发布的状态列,因为发布活动经常要根据项目的节奏安排,由专门团队在专门的时间窗口进行。如果发现待发布需求大量堆积,这时候就有理由推动下游加快发布节奏,或者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发布。
毕竟DevOps所倡导的是“You build ityou run it”的理念这也是亚马逊公司最为经典的团队理念意思是开发团队自己负责业务的发布每个发布单元都是独立的彼此没有强依赖关系从而实现团队自制。通过建立安全发布的能力将发布变成一件平常的事情这才真正有助于需求价值的快速交付。说白了要想做到业务敏捷就得想发就发做完一个上一个。
至于要将在制品数量限制为多少,我的建议是采用渐进式优化的方式。你可以从团队人数和需求的现状出发,在每个开发人员不过载的前提下,比如并行不超过三件事,根据当前处理中的任务数量进行约定,然后观察各个环节的积压情况,再通过第四步实践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一个稳定高效的状态。
## 第四步:管理工作流程
在专栏[第5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52806)中,我提到过精益理论中的增值环节和不增值环节,而会议一般都会被归为不增值环节。于是,有人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误解:“那是不是所有不增值的环节都要被消除掉,以达到最高的流动效率呢?”
如果这么想的话,那是不是类似项目经理这样的角色也就不需要了呢?毕竟,他们看起来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活动中。显然,这是很片面的想法。实际上,在精益的不增值活动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必要不增值活动和不必要不增值活动,有些会议虽然不直接增值,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精益就等于不开会、不审批。
看板方法同样根植于组织的日常活动之中,所以,同样**需要配套的管理流程,来保障看板机制的顺畅运转**。在看板方法中,常见的有三种会议,分别是每日站会、队列填充会议和发布规划会议。
**1.每日站会。**
接触过敏捷的团队应该都非常熟悉每日站会。但是与Scrum方法的“夺命三连问”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计划做什么有什么困难或者阻塞相比看板方法的站会则略有不同。因为我们在第二步制定了清晰的规则团队的现状已经清晰可见只需要同步下重点任务就可以了。看板方法更加关注两点
* 待交付的任务。看板追求价值的快速流动,所以,对于在交付环节阻塞的任务,你要重点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紧急、缺陷、阻塞和长期没有更新的任务。这些任务在规则中也有相应的定义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团队需要最高优先级进行处理。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当卡片放置在看板之中时每停留一天卡片的负责人就会手动增加一个小圆点标记通过这个标记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哪些任务已经停留了太长时间。而对于使用电子看板的团队来说这就更加简单了。比如Jira本身就支持停留时长的显示。当然你也可以自建过滤器按照停留时长排序重点关注Top问题的情况。
每日站会要尽量保持高效,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者是技术细节的讨论,可以放在会后单独进行。同时,会议的组织者也要尽量观察每日站会的执行效果,如果出现停顿或者不顺畅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规则方面有优化空间。比如,如果每日站会依赖一名组织者来驱动整个过程,只要这个人不发问,团队就不说话,这就说明规则不够清晰。另外,对于站会中迸发出来的一些灵感或者好点子,可以都记录下来,作为优化事项跟进解决。
**2.队列填充会议。**
队列填充会议的目标有两点:一个是对任务的优先级进行排序,一个是展示需求开发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队列填充会议需要业务方、技术方和产品项目负责人参与进来,对需求的优先级达成一致,并填充到看板的就绪状态中。
在初期,我建议在每周固定时间举行会议,这样有助于整个团队共享需求交付节奏,了解需求交付状态,帮助业务方和技术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在会议上也可以针对在制品数量进行讨论和调整。
**3.发布规划会议。**
发布规划会议以最终交付为目标。一般情况下,项目的交付节奏会影响队列填充的节奏,二者最好保持同步。另外,随着部署和发布的分离,研发团队越来越趋近于持续开发持续部署,而发布由业务方统一规划把控,发布规划会议有助于研发团队和业务方的信息同步,从而实现按节奏部署和按需发布的理想状态。
## 第五步: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
实际上无论是DevOps还是精益看板任何一套方法框架的终点都是持续改进。因为作为一种新的研发思想和研发方法只有结合业务实际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持续优化规则、节奏、工具和流程才能更好地为业务服务。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会在度量和持续改进中进行详细介绍。你要始终记得没有天然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持续优化的解决方案。看板方法的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看板创始人David J Anderson总结了看板方法的成熟度模型用于指导中大型团队实践看板方法如下图所示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e/3c/ae98048d5805b01f3040ef2d4216393c.png)
> 图片来源:[http://leankanban.com/kmm/](http://leankanban.com/kmm/)
这个模型将看板的成熟度划分为7个等级。除此之外它还针对每一级的每一个实践维度给出了具体的能力参考对看板方法的实施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可以用于对标现有的能力图谱。
如果你想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可以点击在这一讲的开头我分享给你的链接,作为补充参考。
## 总结
好啦,回顾一下,在这两讲中,我先给你介绍了看板的背景和起源。看板来源于生产制造行业,是一种常用的生产信号传递方式,同时,看板也是以丰田生产系统为代表的精益生产的核心工具,也就是以拉动为核心的按需生产方式。
接着我跟你探讨了为什么要限制在制品数量以及背后的理念也就是缩短交付前置时长以快速、高质量、可预期的交付方式在业务方和IT部门之间建立起合作信任关系。
除此之外我还给你介绍了精益看板的5个核心实践包括可视化流程定义清晰的规则约束在制品数量管理工作流程和建立反馈持续改进。掌握了这些你就获取了开启精益看板之旅的钥匙。在真正进行实践之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需要提醒你的是,僵化的实践方法,脱离对人的关注,可以说是影响精益看板在组织内落地的最大障碍。就像《丰田之道》中提到的那样,持续改进和对人的尊重,才是一切改进方法的终极坐标,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 思考题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让你现在开始在团队中推行精益看板方法,你觉得有哪些挑战吗?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我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