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lines
14 KiB
Markdown
166 lines
14 KiB
Markdown
|
# 31|新一代流处理框架:Batch mode和Continuous mode哪家强?
|
|||
|
|
|||
|
你好,我是吴磊。
|
|||
|
|
|||
|
在上一讲,我们通过“流动的Word Count”示例,初步结识了Structured Streaming,并学习了流处理开发三要素,也就是Source、流处理引擎与Sink。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5/5a/35cd34dfa43a3a9c52f538e002e5905a.jpg?wh=1920x562)
|
|||
|
|
|||
|
今天这一讲,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Structured Streaming,也就是流处理引擎本身。Structured Streaming与Spark MLlib并列,是Spark重要的子框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Structured Streaming天然能够享受Spark SQL提供的处理能力与执行性能,同时也能与其他子框架无缝衔接。因此,基于Structured Streaming这个新一代框架开发的流处理应用,天然具备优良的执行性能与良好的扩展性。
|
|||
|
|
|||
|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要灵活应对不同的实时计算需求,我们就要先了解Structured Streaming的计算模型长啥样,搞清楚它如何应对容错、保持数据一致性。我们先从计算模型说起。
|
|||
|
|
|||
|
## 计算模型
|
|||
|
|
|||
|
当数据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的时候,引擎并不会自动地依次消费并处理这些数据,它需要一种叫做Trigger的机制,来触发数据在引擎中的计算。
|
|||
|
|
|||
|
换句话说,Trigger机制,决定了引擎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和频率去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流。Structured Streaming支持4种Trigger,如下表所示。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23/c2b93ed2e7fbd9c7157443605b691f23.jpg?wh=1920x635 "Structured Streaming支持的4种Trigger")
|
|||
|
|
|||
|
要为流处理设置Trigger,我们只需基于writeStream API,调用trigger函数即可。Trigger的种类比较多,一下子深入细节,容易让你难以把握重点,所以现在你只需要知道Structured Streaming支持种类繁多的Trigger即可。
|
|||
|
|
|||
|
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模型上面。对于流数据,Structured Streaming支持两种计算模型,分别是Batch mode和Continuous mode。**所谓计算模型,本质上,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Spark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并处理流数据**。
|
|||
|
|
|||
|
这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咱们不妨通过对比讲解Batch mode和Continuous mode,来深入理解计算模型的含义。
|
|||
|
|
|||
|
### Batch mode
|
|||
|
|
|||
|
我们先来说说Batch mode,所谓Batch mode,它指的是Spark将连续的数据流,切割为离散的数据微批(Micro-batch),也即小份的数据集。
|
|||
|
|
|||
|
形象一点说,Batch mode就像是“抽刀断水”,两刀之间的水量,就是一个Micro-batch。而每一份Micro-batch,都会触发一个Spark Job,每一个Job会包含若干个Tasks。学习过基础知识与Spark SQL模块之后,我们知道,这些Tasks最终会交由Spark SQL与Spark Core去做优化与执行。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d/75/0d452a6c679f2d81299da9d9d0a52075.jpg?wh=1920x1035 "计算模型:Batch mode")
|
|||
|
|
|||
|
在这样的计算模型下,不同种类的Trigger,如Default、Fixed interval以及One-time,无非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控制Micro-batch切割的粒度罢了。
|
|||
|
|
|||
|
比方说,在Default Trigger下,Spark会根据数据流的流入速率,自行决定切割粒度,无需开发者关心。而如果开发者想要对切割粒度进行人为的干预,则可以使用Fixed interval Trigger,来明确定义Micro-batch切割的时间周期。例如,Trigger.ProcessingTime(“5 seconds”),表示的是,每隔5秒钟,切割一个Micro-batch。
|
|||
|
|
|||
|
### Continuous mode
|
|||
|
|
|||
|
与Batch mode不同,Continuous mode并不切割数据流,而是以事件/消息(Event / Message)为粒度,用连续的方式来处理数据。这里的事件或是消息,指代的是原始数据流中最细粒度的数据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一行文本,或是一个画面帧。
|
|||
|
|
|||
|
以“流动的Word Count”为例,Source中的事件/消息就是一个个英文单词。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在Batch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不也是连续地创建Micro-batch吗?数据同样是不丢不漏,Continuous mode与Batch mode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4e/cdd3867109596000f30f0fc0881b934e.jpg?wh=1920x1091 "计算模型:Continuous mode")
|
|||
|
|
|||
|
一图胜千言,对比两种计算模型的示意图,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所在。在Continuous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使用一个常驻作业(Long running job)来处理数据流(或者说服务)中的每一条消息。
|
|||
|
|
|||
|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每个Micro-batch触发一个作业,Continuous mode选择采用常驻作业来进行服务,有什么特别的收益吗?或者换句话说,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各自都有哪些优劣势呢?
|
|||
|
|
|||
|
用一句话来概括,**Batch mode吞吐量大、延迟高(秒级),而Continuous mode吞吐量低、延迟也更低(毫秒级)**。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引擎处理的消息数量,批量数据能够更好地利用Spark分布式计算引擎的优势,因此Batch mode在吞吐量自然更胜一筹。
|
|||
|
|
|||
|
而要回答为什么Continuous mode能够在延迟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我们还得从Structured Streaming的容错机制说起。
|
|||
|
|
|||
|
## 容错机制
|
|||
|
|
|||
|
对于任何一个流处理引擎来说,容错都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所谓容错,它指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作业层面、或是任务层面,等等)的时候,流处理引擎有能力恢复被中断的计算过程,同时保证数据上的不重不漏,也即保证数据处理的一致性。
|
|||
|
|
|||
|
从数据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这种容错的能力,可以划分为3种水平:
|
|||
|
|
|||
|
* At most once:最多交付一次,数据存在丢失的风险;
|
|||
|
* At least once:最少交付一次,数据存在重复的可能;
|
|||
|
* Exactly once:交付且仅交付一次,数据不重不漏。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5/5a/35cd34dfa43a3a9c52f538e002e5905a.jpg?wh=1920x562 "流处理3要素")
|
|||
|
|
|||
|
这里的交付,指的是数据从Source到Sink的整个过程。对于同一条数据,它可能会被引擎处理一次或(在有作业或是任务失败的情况下)多次,但根据容错能力的不同,计算结果最终可能会交付给Sink零次、一次或是多次。
|
|||
|
|
|||
|
聊完基本的容错概念之后,我们再说回Structured Streaming。就Structured Streaming的容错能力来说,Spark社区官方的说法是:“结合幂等的Sink,Structured Streaming能够提供Exactly once的容错能力”。
|
|||
|
|
|||
|
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拆解为两部分。在数据处理上,结合容错机制,Structured Streaming本身能够提供“At least once”的处理能力。而结合幂等的Sink,Structured Streaming可以实现端到端的“Exactly once”容错水平。
|
|||
|
|
|||
|
比方说,应用广泛的Kafka,在Producer级别提供跨会话、跨分区的幂等性。结合Kafka这样的Sink,在端到端的处理过程中,Structured Streaming可以实现“Exactly once”,保证数据的不重不漏。
|
|||
|
|
|||
|
不过,在 Structured Streaming 自身的容错机制中,为了在数据处理上做到“At least once”,Batch mode 与 Continuous mode 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式。而容错实现的不同,正是导致两种计算模型在延迟方面差异巨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
|||
|
|
|||
|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Batch mode 与 Continuous mode 分别如何做容错。
|
|||
|
|
|||
|
### Batch mode容错
|
|||
|
|
|||
|
在Batch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利用Checkpoint机制来实现容错。在实际处理数据流中的Micro-batch之前,Checkpoint机制会把该Micro-batch的元信息全部存储到开发者指定的文件系统路径,比如HDFS或是Amazon S3。这样一来,当出现作业或是任务失败时,引擎只需要读取这些事先记录好的元信息,就可以恢复数据流的“断点续传”。
|
|||
|
|
|||
|
要指定Checkpoint目录,只需要在writeStream API的option选项中配置checkpointLocation即可。我们以上一讲的“流动的Word Count”为例,代码只需要做如下修改即可。
|
|||
|
|
|||
|
```scala
|
|||
|
df.writeStream
|
|||
|
// 指定Sink为终端(Console)
|
|||
|
.format("console")
|
|||
|
|
|||
|
// 指定输出选项
|
|||
|
.option("truncate", false)
|
|||
|
|
|||
|
// 指定Checkpoint存储地址
|
|||
|
.option("checkpointLocation", "path/to/HDFS")
|
|||
|
|
|||
|
// 指定输出模式
|
|||
|
.outputMode("complete")
|
|||
|
//.outputMode("update")
|
|||
|
|
|||
|
// 启动流处理应用
|
|||
|
.start()
|
|||
|
// 等待中断指令
|
|||
|
.awaitTermination()
|
|||
|
|
|||
|
```
|
|||
|
|
|||
|
在Checkpoint存储目录下,有几个子目录,分别是offsets、sources、commits和state,它们所存储的内容,就是各个Micro-batch的元信息日志。对于不同子目录所记录的实际内容,我把它们整理到了下面的图解中,供你随时参考。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84/440cc046557de572d598f1d4c415yy84.jpg?wh=7266x2515 "Checkpoint与WAL日志")
|
|||
|
对于每一个Micro-batch来说,在它被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实际处理之前,Checkpoint机制会先把它的元信息记录到日志文件,因此,这些日志文件又被称为Write Ahead Log(WAL日志)。
|
|||
|
|
|||
|
换句话说,当源数据流进Source之后,它需要先到Checkpoint目录下进行“报道”,然后才会被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处理。毫无疑问,“报道”这一步耽搁了端到端的处理延迟,如下图所示。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a3/8b96555e6ff67550fe007dacccd849a3.jpg?wh=1920x859 "Batch mode下端到端延迟示意图")
|
|||
|
|
|||
|
除此之外,由于每个Micro-batch都会触发一个Spark作业,我们知道,作业与任务的频繁调度会引入计算开销,因此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延迟。在运行模式与容错机制的双重加持下,Batch mode的延迟水平往往维持在秒这个量级,在最好的情况下能达到几百毫秒左右。
|
|||
|
|
|||
|
### Continuous mode容错
|
|||
|
|
|||
|
相比Batch mode,Continuous mode下的容错没那么复杂。在Continuous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利用Epoch Marker机制,来实现容错。
|
|||
|
|
|||
|
因为Continuous mode天然没有微批,所以不会涉及到微批中的延迟,到达Source中的消息可以立即被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消费并处理。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引擎如何把当前的处理进度做持久化,从而为失败重试提供可能。
|
|||
|
|
|||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park引入了Epoch Marker机制。所谓Epoch Marker,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水流中的“游标”,这些“游标”随着水流一起流动。每个游标都是一个Epoch Marker,而游标与游标之间的水量,就是一个Epoch,开发者可以通过如下语句来指定Epoch间隔。
|
|||
|
|
|||
|
```scala
|
|||
|
writeStream.trigger(continuous = "1 second")
|
|||
|
|
|||
|
```
|
|||
|
|
|||
|
以表格中的代码为例,对于Source中的数据流,Structured Streaming每隔1秒,就会安插一个Epoch Marker,而两个Epoch Marker之间的数据,就称为一个Epoch。你可能会问:“Epoch Marker的概念倒是不难理解,不过它有什么用呢?”
|
|||
|
|
|||
|
在引擎处理并交付数据的过程中,每当遇到Epoch Marker的时候,引擎都会把对应Epoch中最后一条消息的Offset写入日志,从而实现容错。需要指出的是,日志的写入是异步的,因此这个过程不会对数据的处理造成延迟。
|
|||
|
|
|||
|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日志的称呼,网上往往也把它叫作Write Ahead Log。不过我觉得这么叫可能不太妥当,原因在于,准备写入日志的消息,都已经被引擎消费并处理过了。Batch mode会先写日志、后处理数据,而Continuous mode不一样,它是先处理数据、然后再写日志。所以,把Continuous mode的日志称作是“Write After Log”,也许更合适一些。
|
|||
|
|
|||
|
我们还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加深理解,接下来,我们同样通过消息到达Source与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的时间线,来示意Continuous mode下的处理延迟。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f/91/3f1ed32039435d657f3313a1ba9d1891.jpg?wh=1920x848 "Continuous mode下端到端延迟示意图")
|
|||
|
|
|||
|
可以看到,消息从Source产生之后,可以立即被Structured Streaming引擎消费并处理,因而在延迟性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而Epoch Marker则会帮助引擎识别当前最新处理的消息,从而把相应的Offset记录到日志中,以备失败重试。
|
|||
|
|
|||
|
## 重点回顾
|
|||
|
|
|||
|
到此为止,今天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总结。
|
|||
|
|
|||
|
今天这一讲,我们学习了Structured Streaming中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Batch mode与Continuous mode。只有了解了它们各自在吞吐量、延迟性和容错等方面的特点,在面对日常工作中不同的流计算场景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
|||
|
|
|||
|
在Batch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会将数据流切割为一个个的Micro-batch。对于每一个Micro-batch,引擎都会创建一个与之对应的作业,并将作业交付给Spark SQL与Spark Core付诸优化与执行。
|
|||
|
|
|||
|
Batch mode的特点是吞吐量大,但是端到端的延迟也比较高,延迟往往维持在秒的量级。Batch mode的高延迟,一方面来自作业调度本身,一方面来自它的容错机制,也就是Checkpoint机制需要预写WAL(Write Ahead Log)日志。
|
|||
|
|
|||
|
要想获得更低的处理延迟,你可以采用Structured Streaming的Continuous mode计算模型。在Continuous mode下,引擎会创建一个Long running job,来负责消费并服务来自Source的所有消息。
|
|||
|
|
|||
|
在这种情况下,Continuous mode天然地避开了频繁生成、调度作业而引入的计算开销。与此同时,利用Epoch Marker,通过先处理数据、后记录日志的方式,Continuous mode进一步消除了容错带来的延迟影响。
|
|||
|
|
|||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Batch mode在吞吐量上更胜一筹,而Continuous mode在延迟性方面则能达到毫秒级。
|
|||
|
|
|||
|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在Continuous mode下,Structured Streaming仅支持非聚合(Aggregation)类操作,比如map、filter、flatMap,等等。而**聚合类的操作,比如“流动的Word Count”中的分组计数,Continuous mode暂时是不支持的,这一点难免会限制Continuous mode的应用范围,需要你特别注意**。
|
|||
|
|
|||
|
## 每课一练
|
|||
|
|
|||
|
Batch mode通过预写WAL日志来实现容错,请你脑洞一下,有没有可能参考Continuous mode中先处理数据、后记录日志的方式,把Batch mode中写日志的动作,也挪到数据消费与处理之后呢?
|
|||
|
|
|||
|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交流讨论,也推荐你把这一讲的内容分享给更多朋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