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290 lines
21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09 | RDD常用算子数据的准备、重分布与持久化
你好,我是吴磊。
在RDD常用算子的前两讲中我们分别介绍了用于RDD内部转换与聚合的诸多算子今天这一讲我们继续来介绍表格中剩余部分的算子。
按照惯例,表格中的算子我们不会全都介绍,而是只挑选其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进行讲解。今天要讲的算子,我用加粗字体进行了高亮显示,你不妨先扫一眼,做到心中有数。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d3/4ebaf6b9762b2d7ba64d21d8664080d3.jpg?wh=1920x1506 "RDD算子分类表")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高亮显示的算子乍一看也没什么关联啊?但如果我们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入手,给它们归归类,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算子分别隶属于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f/cb/8fc62a1795606466f1fe391d098731cb.jpg?wh=1920x737 "数据生命周期")
结合上图,我们分别来看看每个算子所在的生命周期和它们实现的功能。
首先在数据准备阶段union与sample用于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合并与拆分。
我们从左往右接着看接下来是数据预处理环节。较为均衡的数据分布对后面数据处理阶段提升CPU利用率更有帮助可以整体提升执行效率。那这种均衡要怎么实现呢没错这时就要coalesce与repartition登场了它们的作用就是重新调整RDD数据分布。
在数据处理完毕、计算完成之后我们自然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收集。Spark提供了两类结果收集算子一类是像take、first、collect这样把结果直接收集到Driver端另一类则是直接将计算结果持久化到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咱们这一讲会提到的saveAsTextFile。
好啦,清楚了我们今天要讲哪些算子,以及它们大致的定位与功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正式来讲讲这些算子的具体用法。
## 数据准备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数据准备阶段的union和sample。
### union
在我们日常的开发中union非常常见它常常用于把两个类型一致、但来源不同的RDD进行合并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更大的分布式数据集。例如在某个数据分析场景中一份数据源来自远端数据库而另一份数据源来自本地文件系统要将两份数据进行合并我们就需要用到union这个操作。
具体怎么使用呢我来举个例子。给定两个RDDrdd1和rdd2调用rdd1.union(rdd2)或是rdd1 union rdd2其结果都是两个RDD的并集具体代码如下
```scala
// T数据类型
val rdd1: RDD[T] = _
val rdd2: RDD[T] = _
val rdd = rdd1.union(rdd2)
// 或者rdd1 union rdd2
```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union操作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参与合并的两个RDD的类型必须完全一致**。也就是说RDD\[String\]只能与RDD\[String\]合并到一起却无法与除RDD\[String\]以外的任何RDD类型如RDD\[Int\]、甚至是RDD\[UserDefinedClass\])做合并。
对于多个类型一致的RDD我们可以通过连续调用union把所有数据集合并在一起。例如给定类型一致的3个RDDrdd1、rdd2和rdd3我们可以使用如下代码把它们合并在一起。
```scala
// T数据类型
val rdd1: RDD[T] = _
val rdd2: RDD[T] = _
val rdd3: RDD[T] = _
 
val rdd = (rdd1.union(rdd2)).union(rdd3)
// 或者 val rdd = rdd1 union rdd2 union rdd3
```
不难发现union的典型使用场景是把多份“小数据”合并为一份“大数据”从而充分利用Spark分布式引擎的并行计算优势。
与之相反在一般的数据探索场景中我们往往只需要对一份数据的子集有基本的了解即可。例如对于一份体量在TB级别的数据集我们只想随机提取其部分数据然后计算这部分子集的统计值均值、方差等
那么,面对这类把“大数据”变成 “小数据”的计算需求Spark又如何进行支持呢这就要说到RDD的sample算子了。
### sample
RDD的sample算子用于对RDD做随机采样从而把一个较大的数据集变为一份“小数据”。相较其他算子sample的参数比较多分别是withReplacement、fraction和seed。因此要在RDD之上完成数据采样你需要使用如下的方式来调用sample算子sample(withReplacement, fraction, seed)。
其中withReplacement的类型是Boolean它的含义是“采样是否有放回”如果这个参数的值是true那么采样结果中可能会包含重复的数据记录相反如果该值为false那么采样结果不存在重复记录。
fraction参数最好理解它的类型是Double值域为0到1其含义是采样比例也就是结果集与原数据集的尺寸比例。seed参数是可选的它的类型是Long也就是长整型用于控制每次采样的结果是否一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还是结合一些示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sample算子的用法。
```scala
// 生成0到99的整型数组
val arr = (0 until 100).toArray
// 使用parallelize生成RDD
val rdd = sc.parallelize(arr)
 
// 不带seed每次采样结果都不同
rdd.sample(false, 0.1).collect
// 结果集Array(11, 13, 14, 39, 43, 63, 73, 78, 83, 88, 89, 90)
rdd.sample(false, 0.1).collect
// 结果集Array(6, 9, 10, 11, 17, 36, 44, 53, 73, 74, 79, 97, 99)
 
// 带seed每次采样结果都一样
rdd.sample(false, 0.1, 123).collect
// 结果集Array(3, 11, 26, 59, 82, 89, 96, 99)
rdd.sample(false, 0.1, 123).collect
// 结果集Array(3, 11, 26, 59, 82, 89, 96, 99)
 
// 有放回采样,采样结果可能包含重复值
rdd.sample(true, 0.1, 456).collect
// 结果集Array(7, 11, 11, 23, 26, 26, 33, 41, 57, 74, 96)
rdd.sample(true, 0.1, 456).collect
// 结果集Array(7, 11, 11, 23, 26, 26, 33, 41, 57, 74, 96)
```
我们的实验分为3组前两组用来对比添加seed参数与否的差异最后一组用于说明withReplacement参数的作用。
不难发现在不带seed参数的情况下每次调用sample之后的返回结果都不一样。而当我们使用同样的seed调用算子时不论我们调用sample多少次每次的返回结果都是一致的。另外仔细观察第3组实验你会发现结果集中有重复的数据记录这是因为withReplacement被置为true采样的过程是“有放回的”。
好啦到目前为止数据准备阶段常用的两个算子我们就讲完了。有了union和sample你就可以随意地调整分布式数据集的尺寸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 数据预处理
接下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我们再来说说负责数据重分布的两个算子repartition和coalesce。
在了解这两个算子之前你需要先理解并行度这个概念。所谓并行度它实际上就是RDD的数据分区数量。还记得吗RDD的partitions属性记录正是RDD的所有数据分区。因此RDD的并行度与其partitions属性相一致。
开发者可以使用repartition算子随意调整提升或降低RDD的并行度而coalesce算子则只能用于降低RDD并行度。显然在数据分布的调整方面repartition灵活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多我们先对它进行介绍之后再去看看coalesce有什么用武之地。
### repartition
一旦给定了RDD我们就可以通过调用repartition(n)来随意调整RDD并行度。其中参数n的类型是Int也就是整型因此我们可以把任意整数传递给repartition。按照惯例咱们还是结合示例熟悉一下repartition的用法。
```scala
// 生成0到99的整型数组
val arr = (0 until 100).toArray
// 使用parallelize生成RDD
val rdd = sc.parallelize(arr)
 
rdd.partitions.length
// 4
 
val rdd1 = rdd.repartition(2)
rdd1.partitions.length
// 2
 
val rdd2 = rdd.repartition(8)
rdd2.partitions.length
// 8
```
首先我们通过数组创建用于实验的RDD从这段代码里可以看到该RDD的默认并行度是4。在我们分别用2和8来调整RDD的并行度之后通过计算RDD partitions属性的长度我们发现新RDD的并行度分别被相应地调整为2和8。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有疑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调整RDD的并行度呢2和8看上去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呀”。
在RDD那一讲[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417164)我们介绍过每个RDD的数据分区都对应着一个分布式Task而每个Task都需要一个CPU线程去执行。
因此RDD的并行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布式系统中CPU的使用效率进而还会影响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的执行效率。并行度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CPU利用率从而白白浪费掉宝贵的分布式计算资源因此合理有效地设置RDD并行度至关重要。
这时你可能会追问“既然如此那么我该如何合理地设置RDD的并行度呢”坦白地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取决于系统可用资源、分布式数据集大小甚至还与执行内存有关。
不过,结合经验来说,**把并行度设置为可用CPU的2到3倍往往是个不错的开始**。例如可分配给Spark作业的Executors个数为N每个Executors配置的CPU个数为C那么推荐设置的并行度坐落在N_C_2到N_C_3这个范围之间。
尽管repartition非常灵活你可以用它随意地调整RDD并行度但是你也需要注意这个算子有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它会引入Shuffle。
我们知道([第6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420399)详细讲过由于Shuffle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消耗所有类型的硬件资源尤其是其中的磁盘I/O与网络I/O因此Shuffle往往是作业执行效率的瓶颈。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做应用开发的时候我们应当极力避免Shuffle的引入。
但你可能会说“如果数据重分布是刚需而repartition又必定会引入Shuffle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想增加并行度那我们还真的只能仰仗repartitionShuffle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但假设你的需求是降低并行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投向repartition的孪生兄弟coalesce。
### coalesce
在用法上coalesce与repartition一样它也是通过指定一个Int类型的形参完成对RDD并行度的调整即coalesce (n)。那两者的用法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不妨结合刚刚的代码示例来对比coalesce与repartition。
```scala
// 生成0到99的整型数组
val arr = (0 until 100).toArray
// 使用parallelize生成RDD
val rdd = sc.parallelize(arr)
 
rdd.partitions.length
// 4
 
val rdd1 = rdd.repartition(2)
rdd1.partitions.length
// 2
 
val rdd2 = rdd.coalesce(2)
rdd2.partitions.length
// 2
```
可以看到在用法上coalesce与repartition可以互换二者的效果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如果我们去观察二者的DAG会发现同样的计算逻辑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执行计划。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2d/36bc7990bcbc9e17b2af1193f9db022d.png?wh=1194x472 "coalesce与repartition有着不同的执行计划")
在RDD之上调用toDebugStringSpark可以帮我们打印出当前RDD的DAG。尽管图中的打印文本看上去有些凌乱但你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就可以了。
这个关键要点就是在toDebugString的输出文本中每一个带数字的小括号比如rdd1当中的“(2)”和“(4)”都代表着一个执行阶段也就是DAG中的Stage。而且不同的Stage之间会通过制表符Tab缩进进行区分比如图中的“(4)”显然要比“(2)”缩进了一段距离。
对于toDebugString的解读你只需要掌握到这里就足够了。学习过调度系统之后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个DAG内不同Stages之间的边界是Shuffle。因此观察上面的打印文本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repartition会引入Shuffle而coalesce不会。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重分布的操作为什么repartition会引入Shuffle而coalesce不会呢原因在于二者的工作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
给定RDD如果用repartition来调整其并行度不论增加还是降低对于RDD中的每一条数据记录repartition对它们的影响都是无差别的数据分发。
具体来说给定任意一条数据记录repartition的计算过程都是先哈希、再取模得到的结果便是该条数据的目标分区索引。对于绝大多数的数据记录目标分区往往坐落在另一个Executor、甚至是另一个节点之上因此Shuffle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coalesce则不然在降低并行度的计算中它采取的思路是把同一个Executor内的不同数据分区进行合并如此一来数据并不需要跨Executors、跨节点进行分发因而自然不会引入Shuffle。
这里我还特意准备了一张示意图更直观地为你展示repartition与coalesce的计算过程图片文字双管齐下相信你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repartition与coalesce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7/90/e776b77d36725728f44905d4dfe7f390.jpg?wh=1920x602 "repartition与coalesce计算原理示意图")
好啦到此为止在数据预处理阶段用于对RDD做重分布的两个算子我们就讲完了。掌握了repartition和coalesce这两个算子结合数据集大小与集群可用资源你就可以随意地对RDD的并行度进行调整进而提升CPU利用率与作业的执行性能。
## 结果收集
预处理完成之后数据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在这个环节你可以使用RDD常用算子[那一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421566)介绍的各类算子,去对数据进行各式各样的处理,比如数据转换、数据过滤、数据聚合,等等。完成处理之后,我们自然要收集计算结果。
在结果收集方面Spark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算子。按照收集路径区分这些算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把计算结果从各个Executors收集到Driver端第二个类是把计算结果通过Executors直接持久化到文件系统。在大数据处理领域文件系统往往指的是像HDFS或是S3这样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 first、take和collect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一类算子有first、take和collect它们的用法非常简单按照老规矩我们还是使用代码示例进行讲解。这里我们结合第1讲的Word Count分别使用first、take和collect这三个算子对不同阶段的RDD进行数据探索。
```scala
import org.apache.spark.rdd.RDD
val rootPath: String = _
val file: String = s"${rootPath}/wikiOfSpark.txt"
// 读取文件内容
val lineRDD: RDD[String] = spark.sparkContext.textFile(file)
 
lineRDD.first
// res1: String = Apache Spark
 
// 以行为单位做分词
val wordRDD: RDD[String] = lineRDD.flatMap(line => line.split(" "))
val cleanWordRDD: RDD[String] = wordRDD.filter(word => !word.equals(""))
 
cleanWordRDD.take(3)
// res2: Array[String] = Array(Apache, Spark, From)
// 把RDD元素转换为KeyValue的形式
val kvRDD: RDD[(String, Int)] = cleanWordRDD.map(word => (word, 1))
// 按照单词做分组计数
val wordCounts: RDD[(String, Int)] = kvRDD.reduceByKey((x, y) => x + y)
 
wordCounts.collect
// res3: Array[(String, Int)] = Array((Because,1), (Open,1), (impl...
```
其中first用于收集RDD数据集中的任意一条数据记录而take(n: Int)则用于收集多条记录记录的数量由Int类型的参数n来指定。
不难发现first与take的主要作用在于数据探索。对于RDD的每一步转换比如Word Count中从文本行到单词、从单词到KV转换我们都可以用first或是take来获取几条计算结果从而确保转换逻辑与预期一致。
相比之下collect拿到的不是部分结果而是全量数据也就是把RDD的计算结果全量地收集到Driver端。在上面Word Count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全量结果较大屏幕打印只好做截断处理。
为了让你更深入地理解collect算子的工作原理我把它的计算过程画在了后面的示意图中。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1/65/61684b05fbefcc777e995f644c9cfe65.jpg?wh=1920x653 "collect算子工作原理")
结合示意图不难发现collect算子有两处性能隐患**一个是拉取数据过程中引入的网络开销另一个Driver的OOM内存溢出Out of Memory**。
网络开销很好理解既然数据的拉取和搬运是跨进程、跨节点的那么和Shuffle类似这个过程必然会引入网络开销。
再者通常来说Driver端的预设内存往往在GB量级而RDD的体量一般都在数十GB、甚至上百GB因此OOM的隐患不言而喻。collect算子尝试把RDD全量结果拉取到Driver当结果集尺寸超过Driver预设的内存大小时Spark自然会报OOM的异常Exception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们在使用collect算子之前务必要慎重。不过你可能会问“如果业务逻辑就是需要收集全量结果而collect算子又不好用那我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 saveAsTextFile
对于全量的结果集我们还可以使用第二类算子把它们直接持久化到磁盘。在这类算子中最具代表性的非saveAsTextFile莫属它的用法非常简单给定RDD我们直接调用saveAsTextFile(path: String)即可。其中path代表的是目标文件系统目录它可以是本地文件系统也可以是HDFS、Amazon S3等分布式文件系统。
为了让你加深对于第二类算子的理解我把它们的工作原理也整理到了下面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以saveAsTextFile为代表的算子直接通过Executors将RDD数据分区物化到文件系统这个过程并不涉及与Driver端的任何交互。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8/e0/2892b89238d64006be177fd7fde531e0.jpg?wh=1920x684 "saveAsTextFile工作原理")
由于数据的持久化与Driver无关因此这类算子天然地避开了collect算子带来的两个性能隐患。
好啦到此为止用于结果收集的算子我们就介绍完了掌握了first、take、collect和saveAsTextFile等算子之后你可以先用first、take等算子验证计算逻辑的正确性然后再使用saveAsTextFile算子把全量结果持久化到磁盘以备之后使用。
## 重点回顾
今天这一讲我们介绍并讲解了很多RDD算子这些算子可以分别归类到数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算子与阶段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f/cb/8fc62a1795606466f1fe391d098731cb.jpg?wh=1920x737 "数据生命周期")
在数据准备阶段你可以使用union和sample来扩张或是缩小分布式数据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参与union的多个RDD在类型上必须保持一致**。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你可以利用repartition和coalesce来调整RDD的并行度。RDD并行度对于CPU利用率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行计算的执行效率。一般来说给定Executors个数N以及CPU/Executor配置个数C那么我会**推荐你把RDD的并行度设置在N_C_2到N_C_3之间**。
最后在结果收集阶段你可以使用first、take、collect等算子来探索数据这些算子可以用来验证计算过程中的转换逻辑是否与预期一致。当你确认计算逻辑准确无误之后就可以使用saveAsTextFile等算子将全量结果集持久化到分布式文件系统。
到今天为止我们用三讲的篇幅学习了RDD开发API中的大部分算子。灵活地运用这些算子你就能轻松应对日常开发中大部分的业务需求。为了方便你随时回顾、查阅我把我们一起学过的这些算子整理到了后面的表格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bc/71742561e52b2b3edeedee5d3d6913bc.jpg?wh=1920x1695 "RDD常用算子一览")
## 每课一练
1.给定3个RDD除了使用rdd1 union rdd2 union rdd3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更加优雅的写法吗提示reduce
2.相比repartitioncoalesce有哪些可能的潜在隐患提示数据分布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交流互动也推荐你把这一讲分享给更多的同事、朋友帮他理清RDD的常用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