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03 lines
11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27 | 决策树:信息增益、增益比率和基尼指数的运用
你好,我是黄申。
上一节我通过问卷调查的案例给你解释了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的概念。被测者们每次回答一道问题就会被细分到不同的集合每个细分的集合纯净度就会提高而熵就会下降。在测试结束的时候如果所有被测者都被分配到了相应的武侠人物名下那么每个人物分组都是最纯净的熵值都为0。于是测试问卷的过程就转化为“如何将熵从3.32下降到0”的过程。
由于每道问题的区分能力不同,而我们对问题的选择会影响熵下降的幅度。这个幅度就是信息增益。如果问卷题的顺序选择得好,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对用户性格的判定。这一节我们就继续这个话题,看看如何获得一个更简短的问卷设计,把这个核心思想推广到更为普遍的决策树分类算法中。
## 如何通过信息熵挑选合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个更简短的问卷,你也许很自然地就想到,每次选择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信息增益最高的问题,这样熵值下降得就最快。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来试一试。
我们现在开始选择第一个问题。首先,依次计算“性别”“智商”“情商”“侠义”和“个性”对人物进行划分后的信息增益。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11/9f135e031841f15012ed997a1dd30a11.png?wh=1276*156)
显然第一步我们会选择“侠义”之后用户就会被细分为3组。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c/42/7cd2a03c7b5fd5f6b94e69c89b70c142.png?wh=1278*446)![](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b8/a12483f003569c79899c143d28c332b8.png?wh=1272*400)![](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9/10/0957e7645a48a21e9409886963270b10.png?wh=1274*388)
针对第一组,我们继续选择在当前这组中,区分力最强、也是信息增益最高的问题。根据计算的结果我们应该选择有关“性别”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地细分。后续的步骤依次类推,直到所有人物都被分开,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我们也进行同样地操作。整个过程稍微有点复杂,为了帮你理解,我把它画成了一个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1c/9db1ccd4fd4aa2cd03d74f02811abb1c.png?wh=1666*850)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对于每种人物的判断我们至多需要问3个问题没有必要问全5个问题。比如对于人物J和C我们只需要问2个问题。假设读者属于10种武侠人物的概率是均等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之前介绍的知识来计算读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数量之期望值。每种人物出现的概率是0.18种人物需要问3个问题2种人物需要问2个问题那么回答问题数的期望值是0.8 \* 3 + 0.2 \* 2 = 2.8(题)。
如果我们每次不选熵值最高的问题,而选择熵值最低的问题呢?
我计算了一下最差的情况下我们要问完全部5个问题才能确定被测者所对应的武侠人物。而且问4个问题的情况也不少回答问题数的期望值会在4到5之间明显要多于基于最高熵来选择题目的方法。当然如果测试的目标和问题很多基于熵的问题选择其运算量就会比较大我们就可以通过编程来自动化整个过程最终达到优化问卷设计的目的。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的问卷调查。最核心的思想是,根据当前的概率分布,挑选在当前阶段区分能力更强的那些问题。具体的步骤有三个。
第一步,根据分组中的人物类型,为每个集合计算信息熵,并通过全部集合的熵值加权平均,获得整个数据集的熵。注意,一开始集合只有一个,并且包含了所有的武侠人物。
第二步,根据信息增益,计算每个问卷题的区分能力。挑选区分能力最强的题目,并对每个集合进行更细的划分。
第三步,有了新的划分之后,回到第一步,重复第一和第二步,直到没有更多的问卷题,或者所有的人物类型都已经被区分开来。这一步也体现了递归的思想。
其实,上述这个过程就体现了训练**决策树**Decision Tree的基本思想。决策树学习属于归纳推理算法之一适用于分类问题。在前面介绍朴素贝叶斯的时候我说过分类算法主要包括了建立模型和分类新数据两个阶段。决定问卷题出现顺序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决策树模型的过程。
你可以看到,整个构建出来的图就是一个树状结构,这也是“决策树”这个名字的由来。而根据用户对每个问题的答案,从决策树的根节点走到叶子节点,最后来判断其属于何种人物类型,这个过程就是分类新数据的过程。
让我们把问卷案例泛化一下,将武侠人物的类型变为机器学习中的训练样本,将问卷中的题目变为机器学习中的特征,那么问卷调查的步骤就可以泛化为决策树构建树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集合中的样本分类,为每个集合计算信息熵,并通过全部集合的熵值加权平均,获得整个数据集的熵。注意,一开始集合只有一个,并且包含了所有的样本。
第二步,根据信息增益,计算每个特征的区分能力。挑选区分能力最强的特征,并对每个集合进行更细的划分。
第三步,有了新的划分之后,回到第一步,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没有更多的特征,或者所有的样本都已经被分好类。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问卷案例中的每类武侠人物都只有一个样本而在泛化的机器学习问题中每个类型对应了多个样本。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很多个郭靖而且每个人的属性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的分类都是“郭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决策树通常都只能把整体的熵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值而无法完全降到0。这也意味着训练得到的决策树模型常常无法完全准确地划分训练样本只能求到一个近似的解。
## 几种决策树算法的异同
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提出了不少优化版的决策树。采用信息增益来构建决策树的算法被称为[**ID3**](https://zh.wikipedia.org/wiki/ID3%E7%AE%97%E6%B3%95)Iterative Dichotomiser 3迭代二叉树3代。但是这个算法有一个缺点它一般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多取值的特征因为取值多的特征会有相对较大的信息增益。这是为什么呢
你仔细观察一下信息熵的定义,就能发现背后的原因。更多的取值会把数据样本划分为更多更小的分组,这样熵就会大幅降低,信息增益就会大幅上升。但是这样构建出来的树,很容易导致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现象,不利于决策树对新数据的预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人们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版,[C4.5算法](https://zh.wikipedia.org/wiki/C4.5%E7%AE%97%E6%B3%95)。
这个算法使用**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来替代信息增益作为选择特征的标准并降低决策树过拟合的程度。信息增益率通过引入一个被称作**分裂信息**Split Information的项来惩罚取值较多的特征我把相应的公式给你列出来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a2/1d2d93ed55bfe09f256a9b72ca6c88a2.png?wh=884*178)
其中,训练数据集$P$通过属性$T$的属性值,划分为$n$个子数据集,$|Pi|$表示第$i$个子数据集中样本的数量,$|P|$表示划分之前数据集中样本总数量。 这个公式看上去和熵很类似,其实并不相同。
熵计算的时候考虑的是,集合内数据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因此即使集合数量很多,但是集合内的数据如果都是来自相同的分类(或分组),那么熵还是会很低。而这里的分裂信息是不同的,它只考虑子集的数量。如果某个特征取值很多,那么相对应的子集数量就越多,最终分裂信息的值就会越大。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可以使用分裂信息来惩罚取值很多的特征。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c4/01f28b759dae3e5fa7139535984eb6c4.png?wh=798*174)
其中$Gain(P,T)$是数据集$P$使用特征$T$之后的信息增益,$GainRatio(P,T)$是数据集$P$使用特征$T$之后的信息增益率。
另一种常见的决策树**是CART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与回归树。这种算法和ID3、C4.5相比,主要有两处不同:
* 在分类时CART不再采用信息增益或信息增益率而是采用基尼指数Gini来选择最好的特征并进行数据的划分
* 在ID3和C4.5决策树中算法根据特征的属性值划分数据可能会划分出多个组。而CART算法采用了二叉树每次把数据切成两份分别进入左子树、右子树。
当然CART算法和ID3、C4.5也有类似的地方。首先CART中每一次迭代都会降低基尼指数这类似于ID3、C4.5降低信息熵的过程。另外,基尼指数描述的也是纯度,与信息熵的含义相似。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每个集合的纯度。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9/69/99ac2d02888b882c6a411316b037d369.png?wh=406*152)
其中,$n$为集合$P$中所包含的不同分组(或分类)数量。如果集合$P$中所包含的不同分组越多,那么这个集合的基尼指数越高,纯度越低。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整个数据集的基尼指数。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e/3f/de267e07a31038e848d4396a45ccf23f.png?wh=556*162)
其中,$m$为全集使用特征$T$划分后,所形成的子集数量。$P\_{j}$为第$j$个集合。
无论是何种决策树算法,来自信息论的几个重要概念:信息熵、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基尼指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能很好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概念,那么决策树这种类型的算法就不难理解了。
## 总结
通过这两节的介绍,我想你对信息熵、信息增益、基尼指数等信息论的概念,以及基于这些概念的决策树分类算法应该有了一定了解。决策树算法的优势在于,容易理解和实现。此外,对于通过样本训练所得的树结构,其每个结点都是基于某个数据特征的判定,对于我们的阅读和解释来说都是很方便的。
当然,决策树也有不足。之前我已经提到,这类算法受训练样本的影响很大,比较容易过拟合。在预测阶段,如果新的数据和原来的训练样本差异较大,那么分类效果就会比较差。为此人们也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比如剪枝和随机森林。如果感兴趣,你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 思考题
刚刚我提到了,如果每次都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小的问题,那么构建出来的答题路径就相对冗长。你可以自己动手计算一下用户要回答问题数的期望。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学习笔记。如果你有朋友对决策树感兴趣,你可以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说不定就帮他解决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