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推荐系统三十六式/docs/4417.md

89 lines
8.7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Normal View History

2022-09-03 22:05:03 +08:00
# 03 | 这些你必须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
在开始讲解一些比较硬的知识之前,我先来给你洗洗脑,传达一些形而上、务虚但是重要的内容;所以,今天我主要带你认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重新认识推荐系统关键元素的重要性,另一个是要建立起两个思维模式。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当你去负责整个推荐产品的时候,那真是害苦了整个团队所有的兄弟姐妹。
## 对关键元素重要性的认识
要开发一个推荐系统产品,有这么四个关键的元素需要注意:
1. UI和UE
2. 数据;
3. 领域知识;
4. 算法。
他们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权重大致是4-3-2-1是不是知道真相的你眼泪掉下来。因为推荐系统的效果不是你想买就能买而是要正确认识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重要性。
最先优化的一定是产品的 UI 和 UE 即人机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颜值即正义”的法则放在推荐系统中也是成立的不能因为你的产品是具有AI属性的个性化推荐就不看脸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视觉是否符合目标用户审美交互逻辑是否简单明了这些会在最大程度上决定用户是否会持续使用。
只有当用户不断回来才有推荐系统的用武之地。个性化推荐产品首先还是一个产品按照一款优秀产品的标准来要求它始终是正确的事情所以请继续善待你们的UI和UE设计师们。
数据与UI、UE是几乎同等重要的元素它是推荐系统的食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少算法工程师因为加入了一家没有历史数据积累的公司那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力感谁去谁知道。
数据贯穿了产品始终对数据的尊重就是对理性和科学的尊重。UI、UE、数据是一个产品的基石不论其有没有推荐系统存在都是基石。
领域知识,与之对应的是常识和通识。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产品不涉及领域知识,每一个产品存在于市场上,总是有一部分价值是大多数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这部分就涉及了领域知识。
电商产品有自己的领域知识,比如普通用户更在意的是价格而不是兴趣;音乐产品也有自己的领域知识。
比如一个歌手的死忠粉,你推荐给他该歌手的任意一首歌对他来说都是徒劳——因为他早就听过了。
至于新闻类产品,更是有自己的领域知识:新闻更新很快,可能上个月的内容都得从候选池中拿掉了。
类似这些在一个领域总结出来的普适规律,对于推荐系统的效果提升非常有用:有的是防止闹笑话自毁品牌形象,有的是大幅提高某些指标,有的是缩短模型训练周期。
我们对算法的爱是复杂的,大多数人最不了解的似乎就是算法,以至于本专栏会用最大的篇幅去讲解各种算法原理,但你一定要认识到,算法的左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但也一定不是可有可无。
一种对算法的常见误会就是:短期高估,长期低估。如果你不是算法工程师,比如产品经理或者运营人员,那么可能你要尤其注意,在一款个性化产品诞生之初,算法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忽略,我们不能指望它能让产品起死回生、一飞冲天,但就此抛出“算法无用论”也是很愚蠢的。
这四个元素,都不是“天亮以后说分手”的那种,而是需要长期陪伴呵护,不断打磨。这里阐明其重要性的高低,是为了让你在资源有限,精力很少的前提下抓大放小。
## 目标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
四个元素的重要性认识清楚后,我再给你掏心掏肺地传达两个思维模式:目标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
我个人对于软件产品有一个粗略分类。传统的软件是一个信息流通管道从信息生产端到信息消费端的通道比如一款内容App写内容的可以正常记录读内容的可以流畅加载无论多大的并发量都扛得住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产品了。
但推荐系统这种产品,如果是一个产品的话,它和作为信息流通管道的本质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过滤工具,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信息流通本身,而是如何让流通更有效率。
这两个本质不同的软件产品,决定了我们要以不同视角去对待推荐系统。传统的软件产品追求的是稳定和满足预期,背后思想强调的是逻辑和因果链条,软件体验上设定好行为和响应,软件设计上强调分层以应对无比复杂的操作逻辑。
核心词可以表述为:逻辑、因果、分层。反观推荐系统这种信息过滤系统,追求的是指标的增长,背后思想强调是目标和不确定性:我们并不能很确定地模拟每个人将会看到什么,也不能很好地复现一些操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在推荐系统未动的情形下,目标先行则是常识。
关于目标思维,如果了解机器学习的人会很好理解。通常来说,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是一个不断最小化(或者最大化)目标函数的过程,先设定一个目标函数,然后通过不断迭代让这个函数值到最小值(或者最大值)。
我们把一个推荐系统也看做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输入有很多UI、UE、数据、领域知识、算法等等输出则是我们关注的指标留存率、新闻的阅读时间、电商的GMV、视频的VV等等。
这些指标就是函数值我们做任何事情加新的策略、替换现有的推荐算法、修改UI、甚至一些文案的调整都是在改变这个函数的参数是否有效就要看看函数的输出值输出值在增长说明修改就有效就继续沿着那个方向修改一旦无效或者起反作用就立即需要回滚。
目标思维背后是“量化一切”的价值取向。最先要量化的就是目标本身,整个团队才能知道在为什么而战,才能知道自己所做的动作是不是有意义,才能让团队自发地去寻找优化方向,一定不能停留在“感觉推荐很精准”或者“感觉推荐得很不准”这样的玄学层面。
接下来要量化的是所有的优化改进动作,知道 Logo 放置位置往上移动了多少,知道文案字数减少了多少,知道 Push 少发了几次,发给了谁,谁点进来了。量化一切的价值取向和前面说的数据的重要性是一体两面,要量化就要收集数据,数据收集对了才能得到正确的量化结果。
盯着量化后的目标去行动后,还需要你具备另一个思维:不确定性思维。这个思维是开发传统软件类产品后较难转变形成的。
什么是确定性思维?举个例子说,原来的产品我们能知道某个人的界面上看到的是什么,因为它是完全依靠逻辑和因果链条引发而成的,只要初始条件给定,那么结果就是一定的,也因此在出现 Bug 时可以很容易复现,这是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于结果有预期,可以提前推演出来。
反之,不确定性思维就是:不用因果逻辑严丝合缝地提前推演,而是用概率的眼光去看结果。
比如说,出现了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推荐,通常老板们会立即责问:“为什么出现这个”,这就是确定性思维在作祟,如果是不确定性思维,就会问:“出现这个的可能性有多大”。
为什么负责推荐系统产品的人一定要有不确定性思维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绝大多数推荐算法都是概率算法,因此本身就无法保证得到确切结果,只是概率上得到好的效果;
2. 推荐系统追求的是目标的增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3. 如果去花时间为了一个Case而增加补丁那么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4. 本身出现意外的推荐也是有益的可以探索用户的新兴趣这属于推荐系统的一个经典问题EE问题我也会在后面的内容中专门讲。
## 总结
今天,我主要说了两个内容:
1. 推荐系统构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搞清楚重点,才能快速前进;
2. 建立起目标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抓住目标,不择手段地增长目标,不纠结一城一池的得失。
这两个事情虽然有点务虚,但的确是我所经历过的团队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有的是教训,有的是经验。现在,你能说说你对目标不确定性的理解吗?你们在现在的工作中哪些工作属于确定性思维? 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ae/ea17e1afa2a56d022c6f5021822edaa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