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lines
17 KiB
Markdown
232 lines
17 KiB
Markdown
|
# 11|高性能优化:物理机极致优化
|
|||
|
|
|||
|
你好,我是志东,欢迎和我一起从零打造秒杀系统。
|
|||
|
|
|||
|
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咱们逻辑代码层面的优化,基本都已经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再制约系统性能的,往往是些逻辑代码之外的因素了,这些我们可能很少接触,但却非常重要。
|
|||
|
|
|||
|
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下物理机相关的优化思路,以及部署在物理机上的Nginx的配置优化。同时说明一下,以下的优化都是在Linux平台下的优化方式,在其他平台的话,部分优化可能不支持。
|
|||
|
|
|||
|
## **物理机优化**
|
|||
|
|
|||
|
以下优化,在搭建生产环境时,你可以协同运维部门的同事一起完成,你可以将优化的思路告诉他们,由他们来完成操作会更加合适。
|
|||
|
|
|||
|
### CPU模式的优化
|
|||
|
|
|||
|
所谓CPU模式的调整,就是调整CPU的工作频率,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性能表现,以满足特定的业务使用场景。我们一般使用的Linux系统,也都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像PowerSave、OnDemand、Interactive、Performance等,每个模式的调频方式都不同。
|
|||
|
|
|||
|
因为考虑到秒杀业务的特殊性,并且有时候活动非常的火热,但过段时间可能就降温了些,所以我们采用的模式也不相同。
|
|||
|
|
|||
|
像大促期间或者某段时间部分商品持续大力度营销,这时的活动非常火热,流量也高,所以我们需要将CPU模式调整成Performance,即高性能模式。这时CPU一直处于超频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也是比较耗电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还是需要打开的。
|
|||
|
|
|||
|
而当活动处于日常化时,此时流量较大促有很大差异,并且每天的流量相对稳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CPU模式切回成PowerSave模式,即节能模式,或者是切回系统的默认模式OnDemand。这样的话,可以兼顾性能与资源开销,高性价比地支持秒杀活动。
|
|||
|
|
|||
|
### 网卡中断优化
|
|||
|
|
|||
|
那调完了CPU,另一个需要优化的点就是网卡中断了。
|
|||
|
|
|||
|
“中断”是机器硬件与CPU交互的一种方式,即硬件告诉CPU有事情要处理了。而网卡中断,就是机器网卡告诉CPU要处理网络数据了。
|
|||
|
|
|||
|
前面我们就有说过秒杀的瞬时流量非常高,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下子会有非常多的网络请求进来。网卡在收到网络信号后,会通知CPU来处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调整过相关配置,那么很有可能处理网卡中断的CPU都集中在一个核上。
|
|||
|
|
|||
|
如果这个时候该CPU也在承担处理应用进程的任务,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单核CPU飙升的问题,同时网络数据的处理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大量TCP重传现象的发生。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分配多核CPU资源,专门拿出一个核来处理网卡中断。
|
|||
|
|
|||
|
**操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3步:**
|
|||
|
|
|||
|
1. 查看在流量高峰时,是否处理网卡中断的工作都集中在同一个核上;
|
|||
|
2. 找到网卡中断的IRQ(硬件设备的一个编号,让CPU知道是哪个硬件的中断信号);
|
|||
|
3. 将网卡的IRQ与一个特定的CPU核进行绑定。
|
|||
|
|
|||
|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多核CPU下,让一个进程在某个给定的CPU上尽量长时间地运行而不被迁移到其他处理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减少CPU调度产生的开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每个CPU核的缓存命中率。
|
|||
|
|
|||
|
同样地,如果我们的Nginx服务和我们的Redis也安装在同一台物理机上,那么我们也可以将Redis进程以及Nginx进程分别绑定到不同的核上。比如我们有16核,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其中的10核绑定Nginx进程,2核用来绑定Redis实例,1核用来绑定处理网卡中断,剩下的可以选择再开Nginx实例或者给其他进程使用,这样每个核都可以专注处理自己的进程任务,不用切换拷贝内存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服务响应性能。
|
|||
|
|
|||
|
以上Redis的绑核操作可以通过taskset来完成,而Nginx的绑核则可以通过Nginx的配置来直接绑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下Nginx配置方面的优化点。
|
|||
|
|
|||
|
## **Nginx配置优化**
|
|||
|
|
|||
|
前面在介绍Nginx的时候,我有给你展示过这张Nginx配置的模块结构图,每个模块都可以做相应的配置。
|
|||
|
|
|||
|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f/e8/af0a2cd9ab08af631c5ab95ae91141e8.png?wh=1726x1656)
|
|||
|
|
|||
|
下面我们就按照顺序,依次介绍下各模块中重要配置的优化方式,并在最后附上一个最终建议优化配置。
|
|||
|
|
|||
|
### 全局模块配置
|
|||
|
|
|||
|
首先是全局模块配置 worker\_processes,即用来处理网络请求的工作进程数。这个配置参数的设置非常关键,它直接会影响到整个Nginx服务的吞吐量,设置小了,发挥不了服务器的硬件水平,设置过大,还会起到反效果。
|
|||
|
|
|||
|
那设置多少合适呢?这个就要看我们机器的硬件配置了,我们建议工作进程数和CPU核数保持一致,这是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机器上还部署了其他应用,像Redis实例等,那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其他应用对CPU资源的占用,并且需要结合绑核操作,尽量让一个CPU核能专门处理一个工作进程。所以我们下面结合绑核配置一起看下。
|
|||
|
|
|||
|
**worker\_cpu\_affinity:**绑核的目的,上面也已经介绍过了。当我们了解了机器的配置,以及部署在机器的应用以后,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分配CPU资源,以4核CPU绑核为例,其绑定语法如下:
|
|||
|
|
|||
|
```plain
|
|||
|
worker_cpu_affinity 0001 0010 0100 1000;
|
|||
|
|
|||
|
```
|
|||
|
|
|||
|
针对语法的说明可参考下图: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5/d7/25yy8caa109ebfc1f9b21d8af7164ed7.jpg?wh=1566x726)
|
|||
|
|
|||
|
通过合理地设置工作进程,并将工作进程与CPU一一绑定,可以有效利用机器资源,提高服务的吐吞量与整体响应性能。
|
|||
|
|
|||
|
那说到吞吐量呢,还得介绍一个关键的配置参数,即工作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其配置指令为worker\_rlimit\_nofile。
|
|||
|
|
|||
|
**worker\_rlimit\_nofile:**我们都知道网络通信的底层是通过socket来建立连接的,而每一个socket又会打开一个文件描述符,所以文件描述符的数量设置会影响服务器处理网络连接的上限。如果设置过小,那么超过文件描述符数量的连接都会被直接返回。而该配置又和单个工作进程可以建立的最大连接数量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和下面的worker\_ connections一起说下。
|
|||
|
|
|||
|
### events模块配置
|
|||
|
|
|||
|
worker\_ connections指令是在events模块配置中使用的。
|
|||
|
|
|||
|
**worker\_connections:**刚上面提到,单个工作进程可以建立的最大连接数量是受worker\_rlimit\_nofile配置限制的,理论上该值的设置应等于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除以工作进程数,但因为工作进程处理请求并不是均匀的,所以将该值的设置只要小于等于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即可。一般在线上使用时,我们会将这两个的配置值都设置为65535。
|
|||
|
|
|||
|
那既然说到event模块的配置,那我们就再说几个其他的常用配置。
|
|||
|
|
|||
|
**accept\_mutex:**这个指令是用来配置工作进程接受新连接的方式。如果开启,那么工作进程会轮流接受新的连接,即采用互斥锁的方式。否则的话,当有新连接进来之后,所有的工作进程都会被唤醒,但只有一个可以接受新连接并处理。其他进程如果没有连接处理,则过段时间会继续进入等待状态,而这个时间段内对CPU资源是有消耗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流量较小时,建议打开,相反,则建议关闭。如果该配置启用,那么最好也设置一下以下配置。
|
|||
|
|
|||
|
**accept\_mutex\_delay:**该指令是配合accept\_mutex来使用,是设置工作进程取得互斥锁后接受新连接的超时时间。超过设置时间,其他进程将可以获得互斥锁,这样可以防止上个进程拿到锁后一直不释放,导致处理请求受阻。
|
|||
|
|
|||
|
### HTTP模块配置
|
|||
|
|
|||
|
那events配置模块差不多就这些了,下面我们开始介绍HTTP模块的配置。这块都是关于HTTP请求处理相关的设置,比较多,我们这里会总结出一些针对秒杀场景的常用优化项。
|
|||
|
|
|||
|
**sendfile:这个是操作系统用来优化文件传输提供的一个函数。**
|
|||
|
|
|||
|
正常的文件传输,读时需要将数据文件从硬盘拷到内核空间,再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写时再依次拷贝出,同时也伴随着上下文的切换。
|
|||
|
|
|||
|
而sendfile的做法是省略掉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拷贝以及上下文切换操作,这也叫做零拷贝,节省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具体如下图所示: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48/fafd20fe607cbab6e021cecc9e865b48.jpg?wh=1956x672)
|
|||
|
|
|||
|
因为秒杀有文件传输的场景,所以建议打开这个配置(通过upstream的文件传输,是不受该配置影响的)。打开该配置后,就可以继续使用另一个指令tcp\_nopush了。
|
|||
|
|
|||
|
**tcp\_nopush:该配置只有在打开sendfile配置的情况下才能生效。**
|
|||
|
|
|||
|
简单来说,该配置是关于TCP传输的配置。如果打开了nopush,那么在Nginx响应客户端请求时,会优化响应数据包的发送模式,即将多个较小的数据包合并发送,就像响应头和响应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网络拥堵,优化网络传输,当然也会牺牲稍许实时性的体验。
|
|||
|
|
|||
|
那么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另一个关于TCP传输的配置了。
|
|||
|
|
|||
|
**tcp\_nodelay:顾名思义,如果开启,就是用来降低网络延时的。**
|
|||
|
|
|||
|
其做法和上面的tcp\_nopush相反,追求数据包的实时传输,对于秒杀这种网络负载较高的场景,一般不推荐打开,并且该配置只在长连接条件下才能生效,而秒杀结算页的HTTP请求一般都使用短连接(这里以及下文提到的长、短连接,都是指TCP层面的)。那在Nginx上也可以通过指令来配置客户端的连接处理方式,即keepalive\_timeout。
|
|||
|
|
|||
|
**keepalive\_timeout:一般HTTP请求是要使用长连接还是短连接,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
|
|||
|
|
|||
|
客户端在使用HTTP1.1之后的协议版本,默认都是长连接,如下图所示: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d9/ea7bc78ffbd0293d9f60babbd63515d9.jpg?wh=879x477)
|
|||
|
|
|||
|
协议版本是HTTP2.0的话,如果没有特殊配置,请求头里会有keep-alive的设置。但我们可以在Nginx通过配置空闲连接的存活时间为0,来关闭长连接,使其变成短连接。效果如下: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2/cc/a2514a8292e2d42b06f6d25668b3b3cc.png?wh=764x696)
|
|||
|
|
|||
|
我们知道Nginx要连接的不仅有客户端,还有下游的Web服务。那针对上游客户端以及下游服务端,采用的连接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看下这张图:
|
|||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8/ff/78c7683c0c937d35934fd1d6abbb47ff.jpg?wh=1508x818)
|
|||
|
|
|||
|
Nginx之所以针对客户端采用短连接,是因为客户端数量太多了,且交互不频繁。如果都用长连接,那么很快服务端连接将会被占完。
|
|||
|
|
|||
|
但对于下游,Nginx相对就成了客户端了,其数量只有几台到几十台之间不等,且与后端Tomcat交互是十分频繁的,如果不停地创建连接,将会造成非常大的性能损耗,所以最好采用长连接的方式。长连接配置的方式,就放到最后的汇总配置里了。
|
|||
|
|
|||
|
**最后再说几个与下游Web服务相关的超时配置。**
|
|||
|
|
|||
|
它们分别是proxy\_connect\_timeout、proxy\_send\_timeout、proxy\_read\_timeout,即连接建立超时时间、发送请求超时时间、读取响应超时时间。
|
|||
|
|
|||
|
如果不合理设置这些超时时间,就会因为各种网络状况导致Nginx与Web服务之间数据传输受阻,客户端将会一直等待,体验极差。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接口的正常响应时间,设置一个合理的超时时间,等待超过超时配置,再将返回提示给到用户。具体的设置我也放到汇总配置里了。
|
|||
|
|
|||
|
## **总结**
|
|||
|
|
|||
|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物理机与Nginx相关配置的优化,优化的方向无非是对内存、CPU、IO(磁盘IO和网络IO)的优化。
|
|||
|
|
|||
|
所以对于物理机,我们主要从调整CPU的工作模式来入手,根据不同的秒杀业务场景,我们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像大促期间或者活动非常火热时,我们将CPU模式切换成高性能模式,以得到更好的响应性能,当然代价就是耗电增加;如果活动比较平稳,我们可以考虑切换成省电模式,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
|||
|
|
|||
|
另外在秒杀高峰期间,网络负载重,TCP重传现象频发,我们也做了针对性的措施,即通过绑定专门CPU来处理网卡中断。当然绑核的操作不只可以针对网卡中断,还可以绑定Nginx进程以及部署的其他应用服务。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CPU调度产生的开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每个CPU核的缓存命中率。
|
|||
|
|
|||
|
之后我们又讲到了Nginx的优化,分别针对客户端以及下游服务端,从网络的连接、传输、超时等方面做了不同的配置讲解。具体的Nginx优化配置你可以参考以下示例。
|
|||
|
|
|||
|
nginx.conf配置如下:
|
|||
|
|
|||
|
```plain
|
|||
|
#工作进程:根据CPU核数以及机器实际部署项目来定,建议小于等于实际可使用CPU核数
|
|||
|
worker_processes 2;
|
|||
|
|
|||
|
#绑核:MacOS不支持。
|
|||
|
#worker_cpu_affinity 01 10;
|
|||
|
|
|||
|
#工作进程可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建议65535
|
|||
|
worker_rlimit_nofile 65535;
|
|||
|
|
|||
|
#日志:路径与打印级别
|
|||
|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
|
|||
|
|
|||
|
|
|||
|
|
|||
|
events {
|
|||
|
#指定处理连接的方法,可以不设置,默认会根据平台选最高效的方法,比如Linux是epoll
|
|||
|
#use epoll;
|
|||
|
#一个工作进程的最大连接数:默认512,建议小于等于worker_rlimit_nofile
|
|||
|
worker_connections 65535;
|
|||
|
#工作进程接受请求互斥,默认值off,如果流量较低,可以设置为on
|
|||
|
#accept_mutex off;
|
|||
|
#accept_mutex_delay 50ms;
|
|||
|
}
|
|||
|
|
|||
|
http {
|
|||
|
#关闭非延时设置
|
|||
|
tcp_nodelay off;
|
|||
|
#优化文件传输效率
|
|||
|
sendfile on;
|
|||
|
#降低网络堵塞
|
|||
|
tcp_nopush on;
|
|||
|
|
|||
|
#与客户端使用短连接
|
|||
|
keepalive_timeout 0;
|
|||
|
#与下游服务使用长连接,指定HTTP协议版本,并清除header中的Connection,默认是close
|
|||
|
proxy_http_version 1.1;
|
|||
|
proxy_set_header Connection "";
|
|||
|
|
|||
|
#将客户端IP放在header里传给下游,不然下游获取不到客户端真实IP
|
|||
|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
|||
|
|
|||
|
#与下游服务的连接建立超时时间
|
|||
|
proxy_connect_timeout 500ms;
|
|||
|
#向下游服务发送数据超时时间
|
|||
|
proxy_send_timeout 500ms;
|
|||
|
#从下游服务拿到响应结果的超时时间(可以简单理解成Nginx多长时间内,拿不到响应结果,就算超时),
|
|||
|
#这个根据每个接口的响应性能不同,可以在每个location单独设置
|
|||
|
proxy_read_timeout 3000ms;
|
|||
|
|
|||
|
#开启响应结果的压缩
|
|||
|
gzip on;
|
|||
|
#压缩的最小长度,小于该配置的不压缩
|
|||
|
gzip_min_length 1k;
|
|||
|
#执行压缩的缓存区数量以及大小,可以使用默认配置,根据平台自动变化
|
|||
|
#gzip_buffers 4 8k;
|
|||
|
#执行压缩的HTTP请求的最低协议版本,可以不设置,默认就是1.1
|
|||
|
#gzip_http_version 1.1;
|
|||
|
#哪些响应类型,会执行压缩,如果静态资源放到CDN了,那这里只要配置文本和html即可
|
|||
|
gzip_types text/plain;
|
|||
|
|
|||
|
|
|||
|
#acccess_log的日志格式
|
|||
|
log_format access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status '
|
|||
|
'"$upstream_addr" "$upstream_status" "$upstream_response_time" userId:"$user_id"';
|
|||
|
|
|||
|
#加载lua文件
|
|||
|
lua_package_path "/Users/~/Documents/seckillproject/demo-nginx/lua/?.lua;;";
|
|||
|
#导入其他文件
|
|||
|
include /Users/~/Documents/seckillproject/demo-nginx/domain/domain.com;
|
|||
|
include /Users/~/Documents/seckillproject/demo-nginx/domain/internal.com;
|
|||
|
include /Users/~/Documents/seckillproject/demo-nginx/config/upstream.conf;
|
|||
|
include /Users/~/Documents/seckillproject/demo-nginx/config/common.conf;
|
|||
|
}
|
|||
|
|
|||
|
```
|
|||
|
|
|||
|
当然,今天说到的这些优化方向和优化点,考虑到机器配置、网络环境、业务功能等因素的差异,我们还需要依据实际压测效果来做灵活的调整,但总体优化思路是不变的。
|
|||
|
|
|||
|
## **思考题**
|
|||
|
|
|||
|
以上针对Nginx的优化配置有很多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在不同的模块进行配置,比如像proxy\_set\_header这种,既可以在HTTP全局模块配置,也可以在server模块进行配置,那类似这样的指令设置,都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
|||
|
|
|||
|
期待你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中和我讨论问题,交流经验!我们下节课再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