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90 lines
10 KiB
Markdown

2 years ago
# 05 | 网络:重视协作,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
你好,我是付晓岩。
上一讲我们学习的是为了用好数据,需要提升自己的数据建模和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相比其他时代,数字时代基于网络的社会连接能力更强了。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态中,生态的大小取决于你认识的人、你形成的影响力。本质上,生态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是为了形成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的关系,是通过协作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所以,今天这一讲我会带你跳出自身技能的提升,按照搞好生态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点,定位好自己、能力上的协作和工具上的协作,和你分享怎么高效协作,怎么构建自己的生态。当然,从应对数字化转型的角度出发,我会专注于怎么用好数据这个点。如果你要建造其他方面的生态,也可以仿照这种模式去思考。
## 定位好你自己
我们发起协作,要达成的目的无非这么两个:
* 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自己做不了,得求助别人。
* 众行远。合作可以提升效率,大家一起可以走得更远。
无论是出于哪个目的,**合作的前提都是先评估好自己的能力**。你可能会觉得这没啥好强调的,但往往踩坑的都是这些自以为没问题的地方。这些年,我见过无数个案例,有企业的也有个人的,因为在合作前没有做好评估、完全凭感觉,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那么,就用好数据来讲,如何定位好自己呢?
**首先,评估自己的岗位对数据能力的需求是什么。**日常工作里,我们经常是被安排到某个工作岗位上,这就导致很多人其实不清楚自己的岗位到底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同时,企业对于岗位的定义有时不够严谨,对岗位能力的评估也经常跟不上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这个大趋势下,现有的业务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变化,需要集成什么样的与数据相关的能力,这是很多岗位都面临的问题。
比如现在财务类工作中有很多RPA的应用场景从自动采集数据到自动处理报表。一些企业甚至提出了“人手一个机器人”的口号将RPA的应用定制向业务侧延伸。那么在这种企业环境下财务类岗位能力中就增加了RPA应用技能。除了RPA对电子表格或者企业提供的数据工具的应用能力是不是也要增加呢
如果企业没有明确这些岗位的能力需求,你就只能是自己摸索了。不要小看对岗位的评估,这会直接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职业发展。
**其次,评估自己的能力。**没有多少工作是人、岗完全匹配的,很多时候能力缺口都是靠自学。我们要通过评估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以我自己为例。做业务架构师的时候,我除了在公司项目上边干边讲、极为战训结合的学习机会外,还自己看了几十本与系统设计、系统架构、流程设计、数据建模、软件工程相关的图书,觉得沾边、是经典、有用就去读。现在想想,如果我能先体系化地梳理出自己的能力缺口,学习效率肯定会高很多。后来在跟我的图书读者交流,发现有些人已经在有意识地用脑图等方式来规划自己的技能图谱了,非常了不起。
总结一下:**你要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评估的是,为了补充能力,要学习什么。**比如,如果想深入了解数据的作用,那就要学习下数据建模。根据评估自己的能力属于零基础还是需要精进,你可以为列个学习清单。然后,基于清单来规划自己的时间,持续投入学习。
做好了岗位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评估后,相当于你已经做好了个人定位,也就有了协作的基础。咱们继续来学习能力上的协作。
## 能力上的协作
能力上的协作,可以按照协作目的分成跨专业协同和专业能力放大两种。
### 跨专业协同
我们先看“跨专业协同”。这个思路很简单,你做不了的就得由别人来做。不过在今天来看,“跨专业协同”中,业务和技术的边界正在被逐渐打破,基于原有职能的分工也正在调整。
如果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用好数据,包括要在采集、存储、计算、应用等多个环节都做好,但每个环节的能力要求都是有差异的。以前,除了应用环节,业务人员只要提需求,具体实现交给技术人员就好了。但是,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理解是有限的,而且不同类型的技术要求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那么,对企业而言,用好数据就是个不同岗位之间的能力协作问题。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是基于岗位之间的“能”与“不能”的协作。
但因为数字化提倡用技术重塑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所以现在提倡的是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业务人员只操心业务、技术人员只操心技术,有点儿不够用了。对于数据来说,除了存储,采集、计算和应用等环节都需要业务人员操心了。只有了解了在不同的环节中有哪些实现场景,有什么样的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在客户管理、营销、交付、售后、风控等不同环节,提出有质量、有想象力的需求,让对数据应用的讨论再深入些。
这和要求技术人员多了解些业务是一样的,**不了解业务环境做不出好的应用,不了解数据的前世今生也提不出好需求。**其实,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工作经历,相信你都能发现,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需要多了解上下游。只不过是,这个规律如今已经扩展到业务和技术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了。
### 专业能力放大
关于“专业能力放大”,我想和你重点说说业务侧。毕竟,在传统行业中,业务侧人员居多,数字化转型其实最终的重担是落在业务人员身上的,是业务人员思维与行为的转型最终促成了企业的转型,希望我这么说不会给业务人员带来过大的压力。但事实确实如此,我希望广大技术人员也能去协助推动这一过程。对于技术侧来讲,专业能力放大,其实最常见的是“外包”,通过“外包”解决技术侧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开始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了,那不免都得聊聊数据治理问题。没有数据治理,就很难有好的数据。这就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另一种协作,本质上相同的能力之间的协作。比如,在数据治理这件事上,所有业务部门干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基于各自的业务领域执行同一个任务而已。
所以**是相同专业能力通过协同的放大,没有这种协同,就无法完成整个企业的数据治理**。想想你遇到的数据问题,比如:
* 别的部门的数据可能会帮得到你,但是你不知道对方有数;
* 知道对方有数,对方可能不觉得有必要支持你;
* 对方觉得可以支持你,但是他的数据质量很差,却没精力提升;
* 部门也想提升数据质量,但是对于数据的定义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进行,自己搞不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各部门一起做好本职工作,数据质量就会提升很快。
上述的协同关系不只是在介绍企业的工作,这些协同也一样会发生在个人身上。其实,每个人自己也都是个企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比企业更容易发生、路径也更短,可以更容易地定位自己的能力和别人能力之间的结合。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网状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容易了,这也是“网红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数字化转型在思维层面要考虑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把网络从乐趣变成你自己生活、工作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学会给自己编织网状协同关系。聚焦到数据这个点,最简单的生态利用,就是多结交网络资源,积极探讨工作问题,向经验丰富的先行者学习。
此外结成网络还有一个方式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发声。数字时代最好的IP还是自己的知识。你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专业的社区平台多发表基于自己实践经验的理解多讲多传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你可以形成更高质量的网络。
## 工具上的协作
基于能力的定位,可以更好地明确协同关系。在协同关系明确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工具上也进一步协同下,把流水线的工作转换成可以并发执行的工作。工具上的协同,其实现在已经发展得不错了,很多办公软件(包括电子表格)已经具备在线协同的功能了。
关于工具协同,我和你分享一个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是数据安全。**控制好数据的使用范围,不该协同的不要协同**。比如,在不同部门的协同中,客户信息是否出现了不必要的扩散甚至泄露。毕竟对数据安全、数据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容易触犯法律边界。我们一定要注意,效率不能压倒一切,至少不能压倒数据安全。
## 总结
今天,我从建立网状协同的角度和你分享了怎么用好数据。可以发现,用好数据并非一个单纯的能力问题,它反映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一个变化:如果说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数字化时代,必须要关注的是协同而不仅是单兵的能力。
说到协同,就必须包括自己的定位、岗位的确定、协作关系的建立和网状生态的拓展,管理自己跟管理企业是一样的。
今天的内容我总结了一张图,你可以用来回顾下: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5/9d/e5ceaf18bc405d7ab92e9e1ec797d99d.jpg?wh=1920x1027)
## 思考题
今天的思考题,希望你分享下为了构建自己的生态、形成更高质量网络,都尝试过哪些努力?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如果这一讲对你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协作这件事儿有所帮助,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碰撞。